鹽埕區北臨鼓山區,東鄰前金區,西及南隔高雄港與旗津區相望。
約24,048人
14161平方公里
該區在荷蘭據臺以前,每年11月至次年1月即有戎克船至打狗進行烏魚漁業,清康熙49年(西元1701年),鳳山縣衙鑒於打狗海濱甚有漁鹽之利可圖,乃報請招徠漳州府南靖縣趙元、蔡瑪為、黃孔等三人率領晒丁20餘人,在打鼓澳闢沼池為鹽田,臨近打狗港口遂名為「打狗鹽埕」,其後更名為「瀨南鹽埕」,簡稱鹽埕,「鹽埕」之名,由此而生,原分鹽埕莊與鹽埕埔兩個聚落,全區地勢平坦,形狀略似三角形。鹽埕的「埕」在閩南語與「庭」同義,為工作場所之廣場。自明鄭時代,居民即以晒鹽為生,光緒34年(西元1908年)起,築港成功,以港底泥沙填平鹽田澤國,而有了「滄海桑田」之變化,始有此新生之地。民國13年(大正13年)高雄設市,民國28年市治(市役所)遷至該區埔榮町,即舊高雄市政府(位於高雄市中正四路272號,即現之市立歷史博物館址)。民國35年,以地名為行政區域名,正式定名為「鹽埕區」。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