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地圖 基本資料 地名由來 景點 節慶 特產

位於臺灣本島中南部,嘉南平原最北端。東鄰南投縣,西瀕臺灣海峽,南以北港溪與嘉義縣相接,北以濁水溪與彰化縣相接。

地形圖

衛星圖

行政圖

面積

約 1290.8 平方公里

地形與水文

全縣十分之九為平原,十分之一為山地。東部地勢較高,為山地地形;西部地勢平坦,是嘉南平原一部分。主要河川有濁水溪、新虎尾溪、舊虎尾溪、清水溪及北港溪。

氣候

屬副熱帶氣候,氣候溫和,山地地區氣溫變化大,日夜溫差較明顯,平原地區氣溫變化較小。

人口

約 70.5 萬 (108年12月) 男多於女,老年人口比例偏高。

縣花:蝴蝶蘭

蝴蝶蘭,為蘭科蝴蝶蘭屬,是多年生草本,品種繁多,市售花色可分白花紅心、白花黃心、深粉紅色、淺粉紅及迷你品種。近年來多採溫室栽培,切片繁殖,大量外銷,此花觀賞花期頗長,再加上具有獨特的優雅個性,最是餽贈文雅人士、長官同僚的絕佳花禮,插作時宜採任其自由舒展的方式,並點綴色彩清淡的花材,以襯托它高雅的氣質。

史書記載於明天啟 2 年 ( 西元 1662 年 ) ,即有閩人顏思齊、鄭芝龍等登陸其地,是為大陸集體移民登陸臺灣本島墾殖之始。荷據時期,笨港為荷蘭海防要塞之一。臺灣歸清版圖後,漳泉和客家之移民大舉進入雲林地方墾殖,及至乾隆 15 年,笨溪 ( 今北港溪 ) 氾濫,河道南移,笨港街市為之劃分為二,於是有北港、南港之分。乾隆 26 年在斗六置斗六門巡檢,光緒 13 年臺灣設省並設雲林縣,光緒 28 年日本人由於當地抗日事件之激烈乃廢之設斗六廳及至光復後,民國 39 年調整行政區域恢復雲林縣。

雲林布袋戲館

又稱「虎威古郡」,是一棟融合多元風格的三合院、二層樓半木造廳舍,也是虎尾年代最久遠的大型建築物。每年雲林國際偶戲節皆在此舉辦,為虎尾對外介紹布袋戲文化的重要場地。

西螺大橋

位於濁水溪下游,橫跨雲林及彰化,曾為遠東第一大橋,因年久載重力有限,已功成身退,但仍是西螺的精神象徵。昔日橋上附設臺灣糖廠小鐵道,形成汽車及小火車並行的特殊景觀。

北港朝天宮

清領初期,先民自福建湄洲供俸媽祖神尊渡海來臺,開基立廟。起初以茅庵暫祀,後集資重建,奠定日後規模基礎。其建築結構宏偉,龍柱、石雕及彩繪等無不精緻華美。

大埤酸菜館

大埤素有「酸菜王國」之美名,全臺超過八成酸菜產自大埤鄉。為將產業與文化結合,大埤鄉在民國95年成立酸菜文化館,展示製作酸菜的過程和成品。

林內湖本生態村

位於林內鄉南方的湖本村,地形多為丘陵地,外圍青山環繞,依山傍水,生態環境良好,每年夏天常有國際保育類候鳥──八色鳥前來棲息,因此被稱為「八色鳥的故鄉」。

二崙分駐所

其建築物為一字型,由磚造的事務所和木造的宿舍所構成。為日治時期設置,其歸屬歷經行政劃分而有不同,曾隸屬於北港辦務署、虎尾郡役所等,至西螺分局成立,即隸屬西螺分局轄區。

麥寮拱範宮

創建於清領時期,後遷於現址,旨在求「拱衛範圍之生靈平安永康」。為傳統木結構之閩南式剪黏建築,整體建築巍峨堂皇,剪黏藝術更是非凡,為藝術與文化之極品。

六輕阿媽公園

六輕阿媽公園位於台塑六輕廠內,是為紀念王永慶母親所設立,區內佔地七公頃,園內有彩色噴水池,多層式瀑布、水池秀、流泉、楓林步道、天人廣場、觀景涼亭及各式景觀造景等,由於規劃完善,吸引鳥類如白鷺鷥、白鵝、番鴨、綠頭鴨前來棲息。為雲林沿海頗具知名度的景點。

振文書院

振文書院位於興農西路與文昌路口,其前身文昌帝君祠,建於 1797 年(清嘉慶二年)禮奉文昌梓潼帝君,文衡帝君,孚佑帝君,朱衣帝君,綠衣帝君,俗稱五大文昌帝君;鎮民稱『文祠廟』,文祠內設立『振文社』是西螺最珍貴的文化

泰山石敢當

西螺泰山石敢當建於清道光七年(西元1827年),西螺泰山石敢當為全台最大的石敢當,其高五尺,雕刻細緻,其特色為在上部刻有獅頭,且獅頭的額頭上刻「王」字,口含寶劍,雖然現在石敢當因色澤剝落而失去以往光采的一面,不過受當地民眾的焚香膜拜。石敢當具納福、驅風、辟邪、止煞、防水、消災的功能,昔日濁水溪氾濫,鎮民用來防患水災,祈求平安。

廣福宮

廣福宮創立於清乾隆 25 年(西元 1760 年),是由廣東和福建居民合建此廟,故名廣福宮,其中在乾隆 35 年遷宮有中斷,於嘉慶4年重建。奉祀主神是天上聖母(鎮殿媽、開基大媽、湄州媽(同治 10 年由湄州奉請)、二、三、四、五、六媽、廣福媽)。廟內雕樑畫棟,手工精細,並存有古匾數塊。

北港觀光大橋

雲林縣除了西螺大橋之外,在北港鎮內興建一座橫跨雲林、嘉義兩縣串連北港溪兩岸的北港觀光大橋,與雲林縣北港鎮朝天宮和嘉義縣新港鄉的水仙宮連接在一起,成為兩座廟宇朝聖據點之間的觀光大橋。橋內除了設置景觀照明,還配合當地文化活動與周圍造景等意象來設計,藉由夜間照明與燈光投射,使兩岸的景觀與朝天宮在白晝與夜間呈現完全不同的風貌。且大橋周遭也將設置觀天台、觀景台、自行車道、沿岸步道,以及生態與運動公園的附設建築。

虎尾鐵橋

虎尾鐵路橋由三段高矮不一、交錯聳立的鋼架樑以及十座巨大拱型中空橋墩,共同構成,這幅宏偉壯麗、英姿勃發的「虎尾鐵橋」風貌,不僅象徵著台灣從早年的風雨飄搖、困厄環境中,步步艱辛、一路走來的「鋼鐵時代」,如今也成為世代永恆的歷史性紀念地標。

三山國王廟

三山國王廟建於清朝嘉慶十四年,南北座向的三山國王廟,為兩殿兩廊式廟宇,兩殿之間以廂廊連接,並設有前埕及中埕,三川殿上的屋脊形式為三川脊,且具有雙重的脊堵,稱為西施脊,以福祿壽三仙做為屋脊中央的裝飾,廟內所藏的神龕、桌案、香爐、籤筒等,年代久遠,實屬珍貴。廟宇建築以交趾陶、石牆、石柱、木樑、木柱等裝飾彩繪,雕工細膩,頗具特色,此廟為內政部審查通過之三級古蹟。

湖山寺

大佛寺建於清雍正三年,供奉觀世音菩薩,寺廟莊嚴典雅,造型富麗堂皇,背山面水,曾於民國48年重建,新建寺宇為兩層宮殿式建築,入寺須登階而入。

行啟紀念館

1915年(日治昭和2年)斗六地區民眾為紀念日本昭和皇太子即位前蒞台訪問,集資興建的公共建築,為磚造混和木構造建築,位於斗六市中正公園國有財產局、消防隊、救國團等公共空間地帶及社區活動中心點,配合近日完成之雲林溪加蓋停車場,停車方便,結合綠帶及散步道,提供市民運動休閒最佳去處。

斗南車站

斗南車站是日本人在台灣建造的最後一個火車站,也是目前雲林縣境內佔地最大的車站,曾經是雲林對內對外最重要的交通樞紐。車站大廳部份作成重簷形式,上方以四斜屋頂構成,下方屋簷出挑,形成簷廊,強烈表現出日式風格。

古坑綠色隧道

綠色隧道旁邊有沿著隧道而行的台糖小火車,不論鐵軌、車站或車廂都是相當獨特的空間文化,規劃為民眾結婚場所以及文化景觀公園,讓公園、隧道、鐵道結合起來,成為最有情調及特色的「蘭樹大道」。

劍湖山世界

劍湖山世界裏有號稱世界最高的摩天輪,最瘋狂的雲霄飛車,還有各式各樣的遊樂設施。此外,其耐斯影城更設有五大劇場,包括影城劇場、巨蛋劇場、3D劇場、巨無霸劇場、震撼劇場等等,聲光之美,令人讚嘆不已!且「劍湖山博物館」是台灣民間最大的博物館,經常在館內展出各種文物。

雲林國際偶戲藝術節

始於民國88年,由雲林縣政府所舉辦。由於雲林縣是臺灣布袋戲的故鄉,擁有許多派別,「雲林國際偶戲節」的成立目的,為的是發揚傳統精緻藝術,促進國際文化交流;在面對工商社會的變遷中,布袋戲也面臨了人才凋落的命運,保存傳統的文化藝術,並將它發揚及延續下去,這也是辦理偶戲藝術節的最大目的。

北港媽祖文化節

每年農曆3月舉辦,是臺灣傳統的藝陣文化,也是臺灣民俗文化的源頭。不僅代表本土文化的象徵,且透過藝陣文化連結了早期臺灣社會的情感;而傳統藝陣文化,都有其起源以及發展所屬的年代背景和歷史。雲林縣不僅擁有豐富的人文和歷史,還有精采的偶戲、戲曲、廟宇等珍貴傳統文化資產,其中最具指標特色的傳統產業就屬當地的民俗藝陣,從古早的報馬仔到各式陣頭表演、再到近年紅遍大街小巷的電音三太子,獨具雲林風格的文化透過民俗藝陣的表演深深烙印在全國人民心中。進年雲林縣政府致力於宣揚雲林在地的文化,藉由各地區特色藝陣表演文化元素,以傳統結合創新,發展成「北港媽祖文化節」。

斗六魷魚嘴羹

不同於坊間的魷魚羹,而以魷魚嘴代替魷魚肉,口感彈牙,鮮味十足;搭配精心熬煮的海鮮羹,清爽芳香,更襯托出魷魚嘴的美味。

古坑咖啡

古坑的緯度與世界著名咖啡生產國──牙買加相當,而有適合咖啡樹生長的氣候。日治時期日本人在古坑荷苞山大量種植咖啡樹,其咖啡果實個個飽滿渾圓,後來更研發許多周邊產品而頗負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