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臺灣本島中西部,東以八卦山與南投縣為鄰,西瀕臺灣海峽,南以濁水溪與雲林縣相望,北以烏溪(大肚溪)為界與臺中市相隔。
約 1074.4 平方公里
主要地形為平原與臺地,主要河川為烏溪(大肚溪)、貓羅溪、濁水溪,並有流經縣內大半區域的八堡圳水利設施。
屬副熱帶氣候,降雨量以八月最多,冬季為明顯乾季。
約 127.6 萬 (108年2月),人口密度以彰化市最高,大城鄉最低。境內從事工業的人口比例高。
菊花,又名家菊、秋菊,為菊科宿根草本;因田尾、永靖、員林等地的花圃規模大,栽植的菊花數量為全臺最多。晉朝陶淵明之後,菊被比喻為花之隱士,代表高風亮節、恬淡隱逸和與世無爭。自中國宋代之後,菊花的栽培便相當盛行,品種也很多。騷人墨客還將菊花與梅、蘭、竹並稱為「四君子」,經常歌頌禮讚
清康熙22年(1683)清朝領有臺灣,23年設有臺灣府臺灣縣、鳳山縣、諸羅縣,彰化隸屬諸羅縣,西元 1723 年(清雍正元年),巡臺御史吳達禮上奏「諸羅縣北半線地方民番雜處,請分設知縣一員,典史一員……」,划出南截虎尾,北抵大甲設置了「彰化縣」,取其「顯彰皇化」之意,更正式的說法是「彰聖天子丕昌海隅之化歟」,縣署設於半線,彰化縣建置自此始。
是彰化最具代表性的地標,目前已被列為歷史建築。大佛內部有六層,第一層為佛堂,供奉釋迦牟尼佛;第二層起則陳列佛陀典故,從誕生、削髮出家、獼猴獻果、魔女誘惑、佛陀說法及佛陀涅盤等六幕。
位於彰化縣立文化中心後方八卦山上,走上長達111階的階梯,可看到許多作家詩碑,還有彰化縣文學史的展示圓環,裡面記載了彰化縣從清領、日治、民國直到現在,著名文學家陳肇興、周定山、洪棄生、洪炎秋、陳虛谷、王白淵、翁鬧、葉榮鍾、謝春不、賴和、楊守愚、洪醒夫,十二位作家詩詞、生平簡介。文學步道沿途也呈現彰化縣文學發展史年表、詩畫燈柱區作品、六極亭,及彰化相關景點老照片。
彰化市公所收回位於孔廟斜對面的合作金庫大樓,改建為「古月民俗館」,本館為地上四樓建物,是一處綜合教育、展示,及提供文化交流的公共空間,設有藝文表演場、民俗才藝研習室、展覽室、半線史蹟室、多媒體影音劇場、會議室及觀景臺。民俗館三樓「彰化第一」專區,介紹許多民眾所不知道的「彰化第一」,希望能讓民眾了解彰化縣城的歷史,增加對彰化的認識。
本寺為全東南亞規模最大的四面佛寺,位於彰化市和芬園鄉交界處,占地兩甲多,四面佛寺興建完成後,泰國政府特許分靈一尊四面佛金身,到此寺供人參拜。四面佛寺有佛藝軒、許願池、泰式餐廳、健康步道等設施,全區泰式景觀佈置,宛如置身泰國。
前身為市民農園,是彰化市最大的家庭農園,農場內設有花卉園藝區、休閒烤肉區、釣魚泥鰍區、兒童遊憩區、品茗歡唱區、戶外教學區等,農場內還提供有機農園,讓民眾認養,從耕作中體驗鄉村農園的自然、休閒。
西門褔德祠奉祀褔德正柛,故又稱「大西門土地公廟」。創建年代已無從考起,僅可從廟內懸掛的乾隆年間古匾,初步推知約為乾隆年間。日治時期市區改正,拓寬西門大通,西門福德祠遭部分拆除,廟宇往後遷移,成為今日的風貌。西門福德祠為單殿式,前帶拜亭,形制雖小,但廟貌樸實大方,拜亭採四坡頂,燕尾屋脊起翹,外觀秀麗。民國74年內政部指定為第三級古蹟。
定光佛廟由清代彰化縣城內,原汀州府永定縣籍人士興建,原名「定光庵」,亦稱「汀州會館」。西元1848年彰化大地震後,由信徒張連喜等人重修,改名為「定光佛廟」。日治時期因道路拓寬,山門拆除,改建樓房,僅留正殿夾雜於店舖間。廟內主祀汀州移民之守護神定光古佛,與新北市的鄞山寺,同為臺澎地區奉祀定光古佛,僅有之二座廟宇。廟內保存有相當豐碩的古匾,民國74年內政部指定為第三級古蹟。
彰化武德殿在西元1929年建造,是日治時期的臺中州彰化郡,從事柔道及劍道活動的武道場所,戰後武德殿成為彰化忠烈祠。建築外形頗具唐風,屋頂內部桁架,採西式桁架系統,以鋼構與木構結合,上方舖設日式黑瓦,屋頂鬼瓦上有「武」字紋飾,為武德殿建築的象徵。建築本體基本上保存尚稱完整,為臺灣武德殿建築中,保存狀況最完整者。
彰化縣是全國南管及北管音樂戲曲保存,最完整的地方,彰化縣文化局為傳習技藝,故成立南北管音樂戲曲館。戲曲館外觀,擁有中國古典庭園風貌,整體空間規劃,包含主體建築、庭園景觀、親水區及戶外舞臺等。最特殊的,是戶外廣場有社區居民,所共同精心協力完成的瓷磚拼貼藝術創作。
創建於清領時期,正殿供奉城隍爺,兩旁並列文判及武判,二樓奉祀城隍夫人神像、註生娘娘、觀世音佛祖,並祀有「邑主小姑娘」神像,這是紀念清領時期的一位貞節烈女。廟前廣場,原本立有「古月井記碑」,為清代彰化縣令胡應魁所立,記錄縣令胡應魁,捐出自己薪俸,購井供百姓取用之事。
昔時彰化有四大古井,分別是番仔井、紅毛井、國聖井、古月井。紅毛井位於昔時彰化縣城東門外,今日彰化藝術館後方,距今約有三百多年歷史,是臺灣中部碩果僅存的荷蘭古井。當年荷蘭人占據臺灣,許多傳教士和士兵,前來汲水飲用,故當地人稱此井為「紅毛井」或「番仔井」。紅毛井位於八卦山下,水質甘美,水源至今潺潺不絕,井前設有洗衣水道,供婦人於此洗滌。
位於彰化市彰美路旁,興建於民國11年,軌道及車庫從空中鳥瞰,狀似一把展開的扇子,而被稱為「扇形車庫」,是臺灣鐵路碩果僅存,完整的一座扇形車庫,深具歷史、文化保存價值,民國90年被彰化縣政府指定為縣定古蹟。由於火車頭經長距離奔馳後,進入此車庫休息、保養,因此扇形車庫,又有「火車頭旅館」之稱。
開化寺是彰化的第一座寺廟,又名「觀音亭」,位於原縣署的右側,西元1724年由彰化第一任知縣談經正所倡建。西元1753年,街民在捐貲重修。西元1840年再重建。日治時期,山川門因道路拓寬被拆除,乃於臨路北側築一門樓,上款開化寺。開化寺為二進二院的建築格局,分別為山門、正殿、後殿,正殿供奉觀音佛祖,山門前有一對石獅,造型古樸,雕工精美。民國74年內政部指定為第三級古蹟。
聖王廟又稱威惠宮,主祀開漳聖王陳元光,是漳州人的主要信仰神祇。西元1761年建廟於縣城西門附近,為漳州七縣移民的信仰中心。廟內格局為三殿兩廊式,前有清斗石雕之八字牆,左龍右虎,具極高之藝術價值。殿內懸有清領時期的「海東慈雲」、「昭燕英靈」等古匾。民國74年內政部指定為第二級古蹟。
西元1919年彰化成立「臺中公立彰化女子高等普通學校」,即今日彰化女中,當時借用彰化第一公學校的校舍上課,西元1921年彰化第一公學校遷校,原校舍由彰化女中使用。彰化女中的紅樓,早年有三排宿舍建築,原是彰化女中的學生宿舍,日後因學生人數增加,校方增建新宿舍,將原舊建築拆除,僅保存一棟舊宿舍。舊宿舍是一棟紅磚造建築,因此學校師生皆以「紅樓」相稱。紅樓採用日本清水磚建材,屋頂為木構建築,上方舖設日本屋瓦,山牆設有氣窗,具巴洛克建築風格,拱門、風簷、長廊,深具古典人文氣息。紅樓現為校史館。
福山寺位於彰化市福山街半山腰上,是佛光山於中部地區最重要的分院,創建於民國64年,為佛光山的第一個分院。福山寺是地上五樓及地下一樓的建築物,有大會堂、佛光緣美術館、舞蹈教室、觀賞臺、禪堂、小型教室、素食餐廳等。福山寺背倚八卦山,前臨大肚溪,與成功嶺遙遙相望,環境幽靜,風景秀麗,從一樓到五樓共九十九級的階梯,係依地勢而建,四樓的觀景臺可遙望成功嶺,而晚上的夜景則另有一番風情。
綠色環境學習營其前身從日治時代開始,就是為軍事用地。民國80年彰化縣政府將營區用地,收回縣政府所有,民國91年將成功營區規劃為「綠色環境學習營地」,是一個閒置空間再利用,與活化都市綠地與維持生物多樣性的成功案例。它結合原有八卦山國家風景區,形成一個更為完整的休憩旅遊路線,是個適合家庭、學校師生,共同遊賞的空間。
又稱銀同袓廟,供奉保生大帝,為清代彰化縣城,泉籍移民之信仰中心。西元1817年,由同安縣渡臺者,鳩金興建。廟中橫匾書「銀同邑廟」,銀同即同安縣之美稱。此廟前埕為彰化著名夜市所在,廟宇仍保留傳統木造建築,木石雕刻精緻,風格古樸,為全臺保生大帝廟之冠。今廟內仍保存清嘉慶年間古匾、道光年間古聯,為彰化街市發展史上重要文物。民國74年內政部指定為第三級古蹟。
西元1735年彰化知縣秦士望所創建,原址在縣治南門內。西元1800年,知縣胡應魁移建現址。關帝廟為三進二院的建築格局,與臺南、新竹、新莊之武廟略同。此廟殿宇優美,神像大且雕工精巧,正殿主祀關聖帝君,殿內懸有嘉慶年間「威鎮海邦」古匾。內政部指定為第三級古蹟。
興賢書院原名「文昌帝君廟」,主祀文昌帝君。創建於西元1807年,迄今約兩百年歷史,為當地昔日之學堂,如今已敗落。民國88年九二一大地震中,興賢書院幾乎全部倒塌,毀損嚴重。焚燒字紙的「敬聖亭」,為歷經震災後,碩果僅存之完好建築物。而興賢書院內的龍階,雕工精美,以花崗岩雕成雲龍圖案,樸拙中透著一股靈性。龍陛石雕,造型古樸卻又不失細膩,亦是書院中重要的文物。
位於鹿港瑤林街,是一棟長條型街屋建築,友鹿軒現況維持大致良好,為單間一進一天井,店面上方的樓井旁設有木梯,可通往二樓,此空間是昔日店家的倉儲空間。
位於瑤林街12號,一戶題有「三槐挺秀」大宅院的圍牆邊,有一口井,是目前鹿港保存仍完整的一口半邊井。以前在鹿港有許多半邊井,半邊井其實是完整的一囗井,只是被一道牆隔成兩半,在牆內的一半,是提供給自己人使用,露在牆外的另一半,則是供給沒有能力鑿井的人,汲水取用。
臺灣有三座金門館,分別位於萬華、安平及鹿港。鹿港金門館建於西元1787年,原名「浯江館」,兼具廟宇、會館、清朝水師游擊隊三種功能,為典型的閩南式廟宇建築。金門館為二進一院建築格局,分別為三川殿、中庭、廂房、拜殿、正殿等,館中重要文物為清領時期的「浯江館」匾、「過化存神」匾,及金門開臺首位進士鄭用錫,親撰的「重建浯江館碑記」。
創建於西元1935年,提供街長(鎮長)住宿使用,為鹿港僅存之日治時期官舍。街長宿舍為日式木構造建築,基座抬高,有助於通風,並防止地板潮溼與蛀蟲。宿舍外清靜幽雅,呈現日治時期的樸質風格。重修後將做為「地方文史特色館」。
意和行為清領後期建築,為單間二進二天井之長條街屋,具有狹窄的面寬及特長的屋身,中間有樓井及天井採光,為清代鹿港標準的街屋店舖形式。難得的是,期間雖有翻修,經屋主細心保存,至今仍完整保留第一進,至最後一進的格局,是鹿港船頭行建築,保存最為完整的民宅。
楊橋原為橫跨舊鹿港溪一座木橋,於西元1812年由彰化知縣楊桂森募款擴建,取名為利濟橋,百姓為求思源另名楊公橋,楊公橋係鹿港與南臺灣之交通要道,地理位置特殊,過往行人絡繹,每立足橋上,清澈溪水倒映明月,引人遐思美景「楊橋踏月」之特色,因而成為鹿港的八景之一。楊橋公園景色怡人,生趣盎然,現已成為鹿港旅遊景點之一。
建於清咸豐年間,是彰化縣書院創建最晚的一所,俗稱「文祠」。廟體坐北朝南,為二進之四合院。殿內祀朱子神位,講堂左右有日月圓門,內為古時山長(書院的負責人)住宿的場所,西廡前的惜字亭象徵傳統社會對字紙尊敬的態度。
阮氏家族是和美最著名的世家之一。其祖先在清領初期到臺灣,先人重視教育,所以於自家古厝後院設私塾,阮氏宗祠至今仍留有「問字處」的題字,保存著昔日私塾的文化遺蹟,具有特殊的意義。由於有私塾的設置,阮氏中人老一輩者認識漢文者相當多,因此在事隔半世紀後,再看阮氏宗族的職業成就,在和美始終有不錯的表現,似乎可以印證設置私塾也是祖先的重要文化遺產。
德美公園是和美鎮唯一的人造公園,是小朋友們平日騎腳踏車、放風箏的好去處。其制高點上的紅亭,可以看到德美公園的全景,及附近的街景,是民眾休閒、遊憩的好地方。
「和美陳家洋樓」為文學家陳虛谷,用藝術家手法所建造的經典建築,屬於日治時期的建築,該洋樓已有將近百年歷史,是地方上令人懷念的指標建物。和美古洋樓的有名,在於它的建築結構,融合了中、西建築的精華,門楣「山頭」上洗石子建物標誌,特別點出主人的風格「悠然見南山」,讓人在初相見時,就會為主人的思想和氣度所折服。
北斗大榕樹位於斗苑路上寶興宮前,俗稱「大松腳」,與奠安宮並列為北斗鎮地標。相傳此樹栽植於清領時期,終年枝葉茂盛,往昔是商旅歇息,及農業社會蕃薯苗交易中心,現在則成為居民喝茶、聊天的最佳聚點。
臺糖的溪湖廠,前身為「大和製糖會社」,成立於民國8年,由鹿港辜顯榮創建。是臺灣濁水溪以北最大的糖廠,戰後臺灣以蔗糖為主要外銷產品。光復後改為「臺灣省糖業公司溪湖製糖廠」。近來,為了多角化的經營,溪湖糖廠也嘗試在本業之外另謀發展,尤其以二林「大排沙農場」興建的「臺糖畜殖場」養豬,及設於埔里的「埔里蘭園」經營最具成效。此外,糖廠飲冰室的冰品是夏日最佳的消暑品。
田中森林遊樂區位於八卦山南麓,是以森林資源為主要特色的遊樂區。區內規畫步道供民眾登山健身。木棧道是參山國家風景區管理所於91年間完成木棧道規劃,分別鋪設木棧道,木棧道樓梯,枕木磚步道。由田中森林公園上端附近的田中靶場起,到赤水崎公園止。全長683公尺,沿途種植杜鵑花,是一個休閒健身的好地方。
鹿世界觀光牧場占地二千多坪,四百多隻的鹿是全彰化地區飼養鹿隻頭數最多的鹿場,品種有臺灣梅花鹿、水鹿、改良紅麋鹿、美國梅花鹿、純種麋鹿等等,其中以一百多隻的臺灣梅花鹿數量最多。鹿世界觀光牧場的參觀內容除了有解說鹿的生態,園內提供鹿生態教學解說及鹿產品的販售,活蹦亂跳的鹿寶寶深受小朋友喜愛,極適合親子共遊。
彰濱肉粽角沙灘聞名遐邇,位於彰濱工業區西側,為一未開發之海灘,因其海濱之消波塊狀似肉粽,故稱為肉粽角,沙灘乾淨海水清澈見底,假日總是吸引無數青年男女來此約會、休閒、戲水。
伸港鄉蚵寮村原名「蚵仔寮」,因盛行養蚵得名,從蚵寮村沿田尾排水堤岸道路往西走,穿越西濱快速公路高架橋下,即見寬闊海灘,這處海域也是蚵架最密集的地方,退潮時蚵農乘坐各種車輛下海採蚵,相當熱鬧。
福興農會穀倉建於西元1934年,它的前身是「臺中州彰化郡福興庄福興信用購買販賣利用組合」,所經營的農業倉庫。福興穀倉的建築可分三部分,分別是散裝稻穀貯藏倉庫、三層樓碾米機房,及以檜木搭建而成的碾米機器。福興穀倉最珍貴之處,是它的屋頂上,設置有「老虎窗」,可供通風和採光之用,碾米機房內機器設備保存完整,為福興鄉及鹿港地區重要的地景標誌。
學界稱為「馬興陳宅」,創建於清領時期。宅邸面積廣達三千坪,為三進多護龍之四合院,左右對稱配置,坐北朝南略偏西。是中部地區最大的傳統民居型院邸;清末時更為臺灣第三大宅第建築,次於板橋林家與霧峰林家。
彰化八景之一「虎巖聽竹」,即指虎山巖,或稱白沙虎巖、虎山巖寺或虎山巖院,位於彰化花壇白沙坑,西元1747年由白沙坑信士,倡議興建佛寺,供奉觀音菩薩。虎山巖左右依山傍水,四周有竹林環抱,與碧山巖、清水巖,同為清代彰化三大名寺。虎山巖坐南朝北,格局屬三合院單殿式,建築古樸,正殿貌小而靈瓏、古意盎然,為清代中小型寺廟的代表。由於地處虎穴,四周樹林茂密,濃郁成蔭。民國74年內政部指定為第三級古蹟。
挑水古道介於大竹村與溪頭村之間,清朝時期,當地居民為生活飲水問題,於八卦山脈山麓間,發覺一源源不絕流出的泉水,於是在源頭挖掘取水井,供村民們飲水之用,並將取水必經的山間小路,用岩石砌成一階階的步道,直到大彰路與彰南路擴建完成,才結合水土防洪溝渠的整建,闢建成兼具登山休閒、防洪等功能的挑水古道。
取「臺灣省大村鄉」之簡稱而得名。目前在臺灣有5個蘭場,其中一個在南投縣仁愛鄉境內。臺大蘭園面積有六甲土地,生產的蘭花有數十個屬,一千多個品種,外銷佔75%,其餘為內銷。
益林蘭園位於彰化縣埔鹽鄉,是一個專業培養蝴蝶蘭為主的蘭園,具有800坪的標準溫室,其設計與搭建都是特請專家學者做評估與建議,水質部分也採用符合飲用水標準的R.O逆滲透純水製造機特別處理,所培育的花苗更是從眾多優良品種中特選的極品,而先進的栽培技術與嚴格的品質管制使得產品均維持在水準之上。
埔心運動公園於88年正式啟用,園區內分為休憩區、運動區、親子遊樂區、散步區,目前已成為本鄉鄉民重要休閒運動場所。
西元1899年永靖庄獲准設立「永靖公學校」,創校之初,於三山國王廟旁空地,興建簡易教室,西元1903年校舍才遷至現址。西元1929年永靖信用購買販賣利用組合(今永靖鄉農會),出資興建六間宿舍,提供永靖公學校的教師,及當時永靖庄役場(今永靖鄉公所)課長居住。公學校宿舍其日式建築樣式保留完整,為二戶合併之「判任官」建築形式,周圍環境良好,目前由彰化縣文化局,委外經營為「永靖公學校庭園咖啡」。
位於清水巖寺後方的挑鹽古道,連結彰化縣社頭鄉與南投縣名間鄉,是早期先民從彰化沿海,將食鹽、雜貨,運送到南投,作買賣交換的主要道路,有著約3、4百年的歷史,曾經是彰化、南投間,重要的通商管道之一。古道昔日因為道路曲折,又被當地人稱為「十八彎古道」。古道的入口位在清水巖寺附近的清水岩露營區,全長有1290公尺,沿途除了自然林相、生態景觀,還有燈火泉穴、小瀑布等景點。
八堡圳原名施厝圳,因引水灌溉彰化縣十三堡半中的八堡而得名,為臺灣三大古老埤圳。清領時期,濁水溪經常氾濫,乾季則河水乾涸,為了解決灌溉問題,施世榜著手建造水圳,歷經十年才竣工,灌溉面積一萬二千餘甲地,涵蓋一半以上的彰化縣城,為清代全臺最大規模的水利工程。
不收費的花園。每年12月到隔年2月是觀光花季。最特別的是,為配合菊花的「短日照」特性,花農藉夜間照明控制花期,因此出現夜幕低垂時,公路兩旁燈火徹夜通明奇觀,「菊花不夜城」成了公路花園的最大特色。
戰車公園位於文鄉路合興國小旁,陳列著一輛國軍汰除報廢的「M41華克猛犬戰車」,是合興社區發展協會在民國92年規劃的社區公園景點之一。
「王功夕照」素有彰化八大美景之稱。漸漸西沉的夕陽與不斷變化的晚霞隨四季變換有著不同的夕照景色,吸引大批遊客前來。夕陽西下時,站在觀夕平臺除了可以欣賞夕陽,還可以看到潮間帶的螃蟹、彈塗魚。
興山公園位於大城鄉山腳村萬安宮處鄰濁水溪畔。建於蜿蜒的濁水溪北側,園內林蔭環繞,隆重莊嚴的萬安宮供奉著輔順將軍,相當靈驗。兩側鐘鼓樓閣及拱橋上可供眺望全景,清風徐徐,一眼望去,濁水溪風光盡收眼底,風景優美,傍晚時分,夕陽美景,美不勝收。
九龍大榕公樹齡據推測約有一百年之久。老榕樹自根部分成數十條的枝構成主體,每一條枝幹都紛向四方平伸極為長遠,最後平貼匐匍於地面,然後由枝葉向上生長形成一座綠色的巨大傘形樹叢,便成為今日的綠色堡壘。
社頭鄉早期為臺灣最大宗的襪子代工工廠,另外還有「芭樂王國」的美名,芭樂種植面積達5百多公頃,大量外銷到世界各地。由於產業外移及經濟不景氣,社頭的傳統產業也逐漸沒落。為重振社頭襪子王國、芭樂王國之美譽,民國95年社頭鄉公所發起「彰化社頭織襪芭樂節」活動,以社頭生產的襪織品和芭樂為訴求,希望喚起消費者對臺灣製產品的重視。「織襪芭樂節」以「織」足嘗「樂」的諧音作為宣傳,加上輔導襪子工廠轉型為觀光工廠,開放民眾參觀及加工成襪子娃娃等活動,為社頭帶來新的觀光熱潮。
源至於清領時期,施世榜開鑿八堡圳。為感念先人開圳取水,宣揚飲水思源的精神而舉辦。每年於八堡圳圳頭設香案祭祀,依良辰吉時開啟水閘放水,祭水人奔跑於水道中,將水由閘門引進圳道,稱為「跑水」的儀式。近代「跑水祭」舉辦時間配合二水鄉的白柚產期,訂在11月份,活動全依古禮進行。每年活動均吸引不少人潮,甚至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國外人士前來體驗。
彰化肉圓賣的是皮Q,餡肉豐富有豬肝、肉塊、筍絲、蛋黃,並有獨特的醬料,尤其油炸火侯的掌握,更是關鍵。
「貓鼠麵」因第一代店老闆被顧客暱稱為「老鼠」,而老鼠的臺語發音正是「貓鼠仔」。貓鼠麵其實就是一般的擔仔麵,但臺南擔仔麵是乾麵,而貓鼠麵是湯麵,其精心熬製的湯頭帶出麵的好味道,別具滋味。配料:乾蔥頭酥、香菇丸、蝦丸、雞卷等。湯頭:選用上等的豬隻後腿肉入鍋油炸,加上扁魚、蔥蒜、鮮蚵湯等熬煮而成,味鮮而不油膩。
員林百果山因盛產各種水果而得名。原本果農將生產過剩的水果以糖或鹽醃漬,只是為了便於存放或分送親友;後因味道極佳,開始有商販批發挑到外地販賣,而使員林蜜餞遠近馳名。
竹編紙糊燈籠在鹿港鎮的歷史久遠。燈籠製法主要分為福州式與泉州式,福州式燈籠可像傘一般開合,泉州式燈籠則以竹篾編成橢圓形、桶形等固定形狀。在鹿港,到處可見圖案鮮活、造型古色古香的傳統燈籠。
因屠宰場就在附近,這裡的羊肉常是全臺最新鮮的。將新鮮土羊肉切成薄片,油脂分布均勻,「三層」、「羊皮」、「瘦肉」各有風味。「無腥味、不油膩」是溪湖羊肉爐的特色。其湯頭以中藥熬製,搭配滑潤的羊肉與鮮甜的蔬菜,滋味令人絕倒。
在二林鎮第一市場內有家經營七十餘年的「赤牛麵」,巷內不起眼的小店面,卻擠滿了顧客。「赤牛麵」並非牛肉麵,而是第一代老闆的綽號為「赤牛仔伯」,因此得名。赤牛麵的特色就在湯頭清香鮮美,真材實料,品嚐後不油膩,不苦澀。赤牛麵中的料,除了麵條外,還有米粉、粿仔條等各種口味,除此之外,還有肉捲、肉丸、肉燥及青菜等調配。
大村鄉氣候較乾燥、土質鬆軟、土壤肥沃,適合蔬果生長,以生產巨峰葡萄聞名全臺。一望無際的觀光葡萄園裡,一串串色澤深紫、果粒圓潤飽滿的葡萄高掛園中,是大村鄉最醒目的標誌,也是假日休閒旅遊的好去處。
泉芳枝仔冰創立於民國42年,承襲古早原味加以現代技術製造,泉芳枝仔冰的口味甜度適中,未加雜人工香料,自然爽口,質地細緻香醇且富含咬勁。枝仔冰口味有四果、紅豆、綠豆、花生、紅梅、香檳、羊奶、巧克力、情人果、百香果、龍眼米糕、鳳梨、芋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