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臺灣本島西北部,北與新竹市、新竹縣為鄰,南隔大安溪、雪山山脈與臺中市相接,西瀕臺灣海峽。
約 1820.3 平方公里
境內山多平原少,地勢由東南向西北傾斜,地形排列依序為山地、丘陵、臺地、平原。平原主要分布在各溪流沿岸及下游出口沖積扇地帶。主要河川有中港溪、後龍溪、西湖溪、大安溪等。
屬副熱帶氣候,冬季盛吹東北風,夏季多西南風或東南風。降雨量受季風及地形影響,以山區最多,平地最少。由於中央山脈的屏障,較不受颱風影響。
約 54.8萬 (108年2月)。人口密度以苗栗市最高,泰安鄉人口密度最低。主要族群有客家、閩南,及泰雅族、賽夏族等原住民,以客家族群最多。
桂花,為木犀科木犀屬,常綠性灌木或小喬木,又名銀桂、巖桂、木犀、亞洲木犀,是一種古老的香花植物,原產於中國西南各省,日本及喜馬拉雅山區也有分布;在西元1700年左右,從華南地區被引進臺灣,目前各縣市普遍都有栽培,苗栗縣也選擇桂花為縣花。
苗栗地區曾為史前先民的生活區域,留有許多歷史遺跡。史前居民多居住在河階臺地,過著以農業為主狩獵、漁撈為輔的生活方式。一千多年以前,臺灣原住民移居此地,苗栗成為平埔族的生活居所。舊名「貓狸」的苗栗,即是平埔族語「平原」一詞的音譯。
藺草編織是苑裡鎮百年傳統產業,清領時期即出現,因此有「藺草原鄉」之稱。藺草文化館於民國93年揭牌啟用,介紹藺草生態及編織文化,以傳承草編的傳統技藝。
慈裕宮創建於西元1783年,中港現址為西元1838年重建,是苗栗縣最古老的媽祖廟。建築屬中國南方宮殿風格,左右兩邊的建築由不同師傅建造,形成建築細部、藝術風格的明顯差異,石雕是其裝飾主體。
位於關刀山脈十份崠山南麓,為多條古道交會之地,當地人劉來旺籌款興建茶亭,作為往來商旅中途稍歇片刻的地方。此茶亭見證了大湖的開墾歷史及昔日善心人士奉茶助人的義行。
民國93年成立草莓文化館推展相關業務,館內介紹草莓相關知識並展售農特產品,呈現獨特的草莓文化。
成立於民國84年,旨在推廣木雕藝術,是目前國內唯一以木雕為專題之公立博物館。館內典藏、展示國內外木雕藝術精品與圖書資料,並有木雕教學,讓參觀者體驗木雕之美。
本區由礫石混雜砂土組成,地質脆弱,草木稀疏,受風化、侵蝕及雨水沖蝕影響形成尖銳山峰與深蝕溝谷。於民國75年公告畫定為自然保育區域,以保護原生植物和崩塌斷崖地景。
是西部縱貫鐵路的最高點。車站建築主體建於西元1912年,以木頭為建材,梁柱銜接完全不用鐵釘,因造型優美且沿途自然景觀豐富而成為著名的觀光景點。
又稱「龍騰斷橋」,是日治時期臺灣鐵道海拔最高、跨距最大的鐵道橋梁。這座曾被譽為「臺灣鐵路藝術極品」的磚拱鐵路橋,在經歷多次地震後,僅剩紅磚橋墩供人拍照留念。
「龍」為客家語發音,即「炸龍」的意思,是客家人的年節活動。在元宵節時以鞭炮炸龍,象徵辟邪迎新,近年已成為苗栗地區具代表性的元宵慶典。
每年春夏之交盛開,白色花瓣落下有如飛雪,有「五月雪」美稱。油桐樹於日治時期引進臺灣,在新竹、苗栗一帶的客家庄分布最廣。近年全臺擴大舉辦桐花祭,吸引各地民眾前往欣賞。
大湖農民約在民國47年引進草莓種植,發展至今,大湖已成為臺灣草莓的主要產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