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臺灣本島最南端,東以中央山脈與臺東縣為界,西瀕臺灣海峽,南臨巴士海峽,北以高屏溪和高雄市為界。
約 2775.6 平方公里
地形大致可分三區,即屏東沖積平原地區、中央山系南端高山地區、恆春半島地區。主要河川有高屏溪、東港溪、林邊溪,除河川外,地下水資源亦豐。
屬熱帶氣候。夏季長達 9 個月,素有「熱帶之都」之稱。颱風所帶來的豪雨是主要的降雨來源。
約 82.4 萬 (108年2月)。人口密度以屏東市最高,霧臺鄉最低。
九重葛,別稱龜花,常綠蔓性喬木,嫩枝、葉及花序均有毛。每 3 朵和生而成頭狀,呈圓錐形排列,每花具葉狀之大苞片 1 枚,苞片淡紫色。原產地為南美巴西,目前臺灣南北各地均有栽培,除供觀賞外,常做為陰棚綠籬種植
明鄭期間,阿猴社一帶是屬於萬年縣管轄,後來又改屬萬年州,當時鄭成功曾派兵開墾到瑯嶠(今恆春)一帶,並將這些區域分為 8 個平地社和 3 地社,包括了今日的里港、屏東市、萬丹、新園、林邊、乃至車城、恆春一帶,都在今日屏東縣內。清康熙年間阿猴城改隸屬於鳳山縣管轄,清同治年間,因為牡丹社事件,日本派兵侵犯臺灣,清廷才重視臺灣的海防事務,派沈葆楨到瑯嶠設海防,隔年在臺灣最南端設立恆春縣,將率芒溪(今春日)以南規畫恆春縣,這個時期等於將屏東分割成二部分,率芒溪以北屬於鳳山縣,以南屬於恆春縣。日本占據臺灣以後,改隸屬臺南縣,該縣則分別隸屬於鳳山和恆春兩支廳,明治29年改為鳳山縣,明治31年又歸屬臺南縣,並在今該縣境內設阿猴、潮州庄、東港、恆春等四個辦務署,明治34年,改為阿猴及恆春兩廳,明治42年合併為阿猴廳,到這時期該縣才算復合完整,民國9年,改隸屬高雄州,而在該縣境內設屏東、潮州、東港、恆春4郡,民國22年除了四郡以外,將屏東街改為屏東市,光復後,屏東市升為縣轄市,一直到民國39年,因為實施地方自治,而改為屏東縣。
以造型可愛的城堡大門迎接遊客,規畫出珍奇異獸的迎賓區、歌舞表演區、遊樂區、探險區等等,是南臺灣頗具規模的休閒勝地,原名潮州假期樂園,現已改名為「八大森林博覽樂園」。該樂園座落於潮州外環道上,占地千餘公頃,園內充滿熱帶浪漫風情和椰林樹影,其中桃花心木群是全省唯一保存最完整的地方。
東隆宮,東港人慣稱為「王爺廟」,主祀溫府千歲,是每三年一科舉行迎王平安祭典。由於肩負著善男信女祈福、消災、解厄的感恩與虔誠之情,不但祭典時間長,規模也極為盛大,祭典科儀更嚴格遵守古禮。每三年一科的祭典正確名稱為「平安祭」,後因祭典之中燒王船部分受媒體及民眾特別關注,平安祭原名反而不如「王船祭典」來得有名。
大鵬灣國家風景區包含大鵬灣及琉球兩大風景特定區。大鵬灣是臺灣最大的內灣,區內海域動植物資源豐富;琉球則是臺灣附近14個屬島中唯一的珊瑚島,有三大特色:最佳觀日點、最多珊瑚品種及全島為珊瑚礁,全島奇岩怪石林立,海洋景觀瑰麗。風景區內大小廟宇近百間,許多廟宇分布於鄰近的東港鎮、林邊鄉及南州鄉內,各具民間鄉野特色。區內海鮮全臺聞名且物美價廉,風景區內設有各式海鮮餐廳供遊客品嘗海鮮美食。
墾丁國家公園於1984年成立,位於恆春半島南端的墾丁公園,以其得天獨厚的氣候及地理條件,造就了迥異於本島其他地區的各種特色,無論地質、動植物生態、海岸特殊景觀等等,成為南臺灣最為多采多姿的國家公園。墾丁公園屬熱帶性氣候,地質以珊瑚礁為主,貓鼻頭、龍坑、鵝鑾鼻附近,皆可看到裙礁、海崖、海蝕溝等發達的珊瑚礁地形。就旅遊的角度而言,墾丁提供了多層次而豐富的玩法,就生態環境而言,墾丁是臺灣最重要的自然景觀資產。
貓鼻頭位於恆春半島的東南岬,介於臺灣海峽和巴士海峽的交界處,為典型的珊瑚礁海岸侵蝕地形,由於受到長時間的波浪侵蝕,砂粒鑽蝕及溶蝕,故產生崩崖、壺穴、礁柱、層間洞穴等等奇特岩石景觀,極具地形教學及研究價值。貓鼻頭名稱的由來,乃因岩岸之中有一塊突出的珊瑚礁岩,其外型像蹲坐的貓而得名。本區海藻種類繁多加上清澈的海水和各式色彩繽紛的熱帶魚,與這裡奇特的珊瑚礁岩相映成輝。
西元1881年興建的鵝鑾鼻燈塔,位於屏東縣鵝鑾鼻岬角,塔身為白色鐵造圓塔,是臺灣本島最南的燈塔。燈樓面向西南方,背山臨海,並構築成砲壘形式,圍牆有射擊的槍眼,四周並築壕溝,使得鵝鑾鼻燈塔成為全國獨一無二的武裝燈塔。民國51年改建時,換上國內光力最強的旋轉透鏡電燈,使得鵝鑾鼻燈塔不僅是國內光程最遠的燈塔,還享有「東亞之光」的美譽。
林邊鄉的林邊河濱公園以「河堤花園」聞名,堤岸內側種植各式美觀馬鞍藤、蟛蜞菊、綠草皮等低矮植物,堤岸下則利用廢棄電線桿搭建一座花園涼亭,涼亭各式奇珍異卉蔓延其上形成特殊景觀。該鄉堤岸直到新埤鄉堤岸處遍值向日葵、馬纓丹、大紅仙丹、矮仙丹及各種耐旱植物,預計規畫成單車步道,讓此河岸成為散步或單車步道的優美地,堤岸上亦裝置藝術彩燈,紅藍黃綠各種顏色交錯其中,讓夜晚的河濱公園別有一番美麗風情。
烏鬼洞位於琉球嶼西南處,是島上最具盛名的觀光勝地。珊瑚礁岩遍布構成大小迷宮,入口處礁岩上長有一百年老榕,根部糾結憑空生長,形成奇特景觀。相傳鄭成功治臺後,少數荷蘭人留下的黑人奴隸被棄於此。據傳洞中的石桌、石椅、石床都還完整,亦曾發現珠寶,但今日烏鬼洞已不能進入。
港仔大沙漠亦名九棚沙漠,位於恆春半島東岸九棚溪出海口的沙灘後面,其特殊景觀是因恆春半島的落山風及東北季風的關係,將原在海岸線的細砂,年覆一年的吹向九棚山腳下,逐漸堆積形成今日的沙浪、沙谷、沙河、沙丘、沙壁等臺灣罕見的各式沙漠地形景觀,該沙漠地形綿延數公里非常可觀。附近有出租可行走於沙地上的吉普車,乘坐其上可充份欣賞該地區沙漠風光。
每三年一次的王船祭是東港東隆宮的盛事,王船祭原名「平安祭典」,是迎接奉旨從海上而來的王爺,進行全區繞境儀式,繞境的意義是將地方上的不淨或鬼怪收服,最後再從海上送走代天巡狩的王爺,由於要表示對王爺的尊重及感恩,因此王船建造得美侖美奐,價值也不菲,一艘上百萬的王船燃燒在海上無疑是整個儀式中最令人矚目的部份,經過媒體渲染這個儀式由原來的平安祭典變成眾所皆知的王船祭。
屏東縣政府為了發展地方經濟與地方觀光,自民國90年起舉辦「黑鮪魚文化觀光季」,大幅度帶動國內市場,黑鮪魚外銷日本的比例下降,轉而供應國內所需。透過此項活動臺灣人民大大地對東港及黑鮪魚有了更深的了解。該活動除了邀請來東港觀光的遊客大飽口福,趁機推銷黑鮪魚的價值外,也有許多東港的文化講座與地方觀光,帶動了東港的地方觀光與經濟。
恆春搶孤的習俗由來已久,本來是恆春城內較為富裕的民眾在中元普渡後,將祭品開放給城外較貧苦的人拿來取用,這是「搶孤」的由來。後來該活動每有爭執或打架事件發生,便設計以「爬孤棚」的方式來取得其上的祭品方式舉行。演變至如今由恆春四個鄉里派隊參加,每隊12人左右,約在晚上10時展開。孤棚是以4根12公尺木柱築成「孤棚」,木柱上塗滿厚約5公分滑溜的牛油以增加困難度,四隊必須各憑本事爬上塗滿牛油的木柱,搶奪孤棚上的旗子,舉行期間氣氛熱鬧緊張。該活動每三年舉辦一次。
萬丹鄉是臺灣紅豆的主要產地,為配合紅豆的促銷和推廣,萬丹鄉公所推出為期2天的紅豆文化節,除了有各種紅豆美食的品嘗外,活動內容也包括民俗技藝表演、趣味競賽、農村照片回味展、紅豆生產影片觀賞、農村文物花藝展、牛車之旅、各式傳統手工藝展和歌唱猜謎等等活動,充份結合了紅豆、當地美食及傳統歷史文物,讓民眾在享受美食之餘也能擁有一趟豐富的文化之旅。
屏東肉圓用薄皮內包瘦肉「蒸」熟而成,與入油鍋「炸」熟的彰化肉圓大相逕庭,是屏東最為出名的小吃。由於是蒸的關係,輕輕挖開外餡便可充份享用肉餡的鮮甜美味與湯汁,吃起來不油膩,搭配各式醬料,如大蒜汁、辣椒醬、甜辣醬等,愛怎麼吃就怎麼吃,屏東小吃店多數附有免費的大骨清湯,與氣味濃烈的肉圓搭配十分得宜。
潮州牛肉福牛肉麵是一間非常有名氣的老字號,由於裡面的湯頭及滷汁皆是依古法及獨特秘方調製,因此該店擁有許多死忠顧客歷久彌新。除了好吃的牛肉麵外,各式牛肉料理如滷牛筋、牛肚等等,都非常美味,也因為潮州的牛肉麵非常有名,因此在外縣市亦可常見「潮州牛肉麵」的招牌,而牛肉福更是其中的翹楚,喜歡牛肉料理的民眾有空一定要去試試看。
萬丹鄉的紅豆總產量占全臺灣80%以上,此外酪農業亦是全臺之冠,故素有「紅豆牛奶」鄉的美名。每年二期稻作收成後,於9月至10月間開始種植紅豆,採收期約在12月份。因盛產紅豆,萬丹鄉的料理常會加入大量的紅豆,如紅豆粥、紅豆麻糬或是紅豆飯等,不僅色澤美麗亦增添食用風味。
屏東縣鹽埔鄉擁有高屏地區最大產量的土生芒果農特產,全年產量超過百萬公斤。每年四月份就是鹽埔鄉特產「土檨仔」開始大量收成季節,由於此處土壤特殊、空氣清新加上農民的種植技術,種出的土芒果除了味道濃烈外,甜度更是比其它地區的土芒果有過而無不及。
「黑鑽石蓮霧」的產期是在12月至次年5月間,蓮霧果樹栽培過程需要大量人工,也因此在細心培育下造就風味獨特、甜脆多汁等特性,在水果市場中擁有「果中精品」的一席之地,尤其在冬天上市的蓮霧,外表呈現暗紅無皺折裂痕,更屬上乘。果形大、無子、果色深紅、脆度及甜度高、果肉多汁及脆度佳,食後不留殘渣具爽口感等特點,正是「黑鑽石蓮霧」的賣點,與林邊「黑珍珠蓮霧」齊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