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地圖 基本資料 地名由來 景點 節慶 特產

位於臺灣本島最北端,北臨東海,其餘三面環山與新北市接壤,有和平島、桶盤嶼、中山仔嶼、基隆嶼、彭佳嶼、花瓶嶼、棉花嶼 7 個附屬島嶼。

地形圖

衛星圖

行政圖

面積

約 132.8 平方公里

地形與水文

主要為丘陵地形,東側及西側各被基隆火山群及五指山山脈環繞,僅北面基隆港沿岸及基隆河河谷一帶有少量平原。基隆河流經西南部,北部有基隆港港灣深入市區,水面寬闊,是北臺灣最大的天然良港。

氣候

屬副熱帶氣候,夏季因西南季風不易抵達而氣候炎熱,冬季受東北季風影響,雨量豐沛,降雨日數較多,有「雨港」之稱。

人口

約36.9萬 (108年2月)。人口密度以仁愛區最高,七堵區最低。

市花

紫薇。屬於千屈菜科的落葉喬木,幹及枝光滑;紫薇的花期很長,所以又名百日紅。花於夏季綻放,有桃、赤紫及白等色,枝幹成自然彎曲,造型極為特殊。

較為普遍的說法有四種:一、雞籠原為平埔族凱達格蘭(Ketaganan)族的居住地,凱達格蘭去凱達二字而得格蘭,其音好像閩南語的雞籠,因而得名雞籠。二、源自平埔族凱達格蘭人的雞籠社或大雞籠社,即由社名而變成地名。三、在基隆東方的基隆山,古名為雞籠山,因其外形好像罩雞的籠子,故名雞籠山,雞籠的地名源自附近的雞籠山。四、基隆因三面環山,一面臨海,形似雞籠,靠海那邊好像雞籠的出口,因而得名。在1875年(光緒元年)時,清廷設臺北分府通判於雞籠,取「基地昌隆」之意,而改名「基隆」。

八斗子海濱公園

八斗子海濱公園位於和平島的東南側,本為一座海上孤島,日治時期,日本人在此填土造陸,將島嶼及基隆山北麓銜接起來,現今突出東海與基隆嶼遙遙相對的小半島,便是八斗子的所在。登高可眺望藍天與碧海。望幽谷位於八斗子和長潭里間的山谷,整個谷地綠草如茵、起伏有致,近看八斗子漁港、遠望海中的基隆嶼,十分美麗。

正濱漁港

正濱漁港原為漁貨商港,曾經繁榮一時,雖然如今沒落,仍可約略看出當時風華一時的景觀,現由市政府開發成為休閒的觀光碼頭,重新以懷舊觀光的身份再度活躍起來。

陽明海洋文化藝術館

海洋文化藝術館是以中小學生為主要的素求觀眾,並引領一般民眾深入瞭解海洋文化藝術的內涵及其不同的展示主題,再則結合周邊文化及觀光資源,舉辦相關的活動來吸引人潮,以「寓教於樂」和「體驗感動」的互動學習方式,期能帶領民眾探索海洋文化與海洋人文。

暖暖運動公園

暖暖運動公園基於親子能共同活動的考量,設施上儘量保持自然原貌,不加設過多的人工設施。因此休閒設施上並未有太多的人工器具,諸如:足球場、四座籃球場、三座網球場、休息區、綜合表演臺、慢跑道、滑草區、自行車道、野營區、大草坪、槌球場、親水區等等,是一座功能十分多元的公園。

槓子寮砲臺

槓子寮砲臺位於基隆市之東北,從清代以來就已經存在,位於信義區深澳坑。砲臺區的遺跡保存相當完整,遠眺可以看到基隆嶼及俯瞰八斗子漁港全貌。

鷄籠中元祭

每年農曆七月,基隆老大公廟會舉行雞籠中元祭,持續一個月,由十一個姓氏輪流主辦,輪值主辦的稱作「主普」,其他參與的稱作「讚普」。其中包含傳統藝術表演、開龕門、放水燈、普渡等等。農曆七月十二日主普壇的「開燈放彩」活動,會點亮豎立在中正公園地標的主普壇周邊牌樓,象徵中元活動即將進入最高潮,是整個祭典活動中極為重要的一環,它除增添活動熱鬧氣氛外,更有接引好兄弟前來接受敬拜之意。

基隆龍舟競賽嘉年華

端午節的划龍舟比賽在基隆八斗子漁港非常有名,各界團體們互相爭奪最快到達終點的龍舟冠軍。為了這個節日,隊伍歷經整年的訓練,並且將參賽龍舟細心上色裝飾,以維持鮮豔有活力的樣子。除了划龍舟競賽,這裡也舉辦寫生比賽跟午時立蛋活動,更有歌唱比賽跟舞蹈比賽等讓在地居民同樂。

和平島王船繞境

每年於王爺生日時,在外木山漁村的重要廟宇協安宮,當地漁民會帶王船及數十艘船隻在周邊的港口繞圈,並將銀紙撒入海中以祭拜水鬼,這項儀式象徵將壞運掃除,且迎來下一年的豐收。

雞籠城隍文化祭

中元祭後的農曆八月,城隍夜巡則是另一個基隆地區的重頭戲。因為七月鬼門關後,信仰中城隍爺還是會繞境巡視請好兄弟回去,夜間繞境儀式為雞籠城隍文化祭的一大特色,多在城隍爺生日的前一兩個晚上舉辨。

基隆鐵道文化節

七堵位在基隆河岸旁,每年二月會有煙火節舉辦。這個節慶一開始是發生在元宵節間,位於基隆河兩岸的居民會施放煙火,進行友好的對抗比賽。

手工碳烤吉古拉

這個名字只有基隆才有,當地人代代相傳。吉古拉就是竹輪,是日本的傳統食品,因為讀音近似「吉古拉」。跟基隆先天優勢的漁港之便有關,取得製作吉古拉的原料較為方便,並且從日本人學習過來的手工製作技藝有接續下來,所以手藝與名字就一起傳承下來。

連珍糕餅

傳統的糕餅在都市裡即將絕跡,可是在連珍卻有不少顧客搶著訂購。歷經三代經營的連珍糕餅店,有一系列的糕製品,例:壽粿、壽桃串、精精、花生糕、方片糕及各種米製點心,保有五千年的傳統古式手藝,口味不甜不膩,獨具特殊風味。

基隆廟口

臺灣各地有歷史的鄉土小吃區,大都伴隨位於市集、香火鼎盛的廟宇而產生,稱為廟口小吃。基隆奠濟宮的廟口小吃,更因有口皆碑,引來的食客多於香客,形成以美食取勝的的觀光區。在基隆廟口全年無休的小吃展覽場上,陳列著各式各樣的作品,從米類、麵粉類、豆類、海產類、肉類到甜點和冰品,讓人眼花撩亂,食指大動。在很多美食專家的評論中,基隆廟口小吃得到「種類之多,全臺之冠」的美譽。

李鵠餅店

李鵠餅店以完全手工精製的綠豆凸聞名,原料採用進口酥油和阿羅利奶油在基隆享有盛譽。漸漸的打開了知名度,才在近十多年相繼加入餡鬆、皮酥的鳳梨酥、咖哩酥、蛋黃酥、太陽餅、檸檬糕、各式禮餅等口味,滿足消費者的口慾。其中綠豆凸、鳳梨酥、咖哩酥是中秋節的應景食品,常供不應求,所以限量購買。

豆干包

豆干包長的像淡水的阿給,基隆的豆干包是三角形油豆腐剖開加入豬肉餡料再以魚漿封口,如同抹上雪花般,泡在湯裡或乾吃皆可。淋上基隆獨特的甜辣醬後,會發現重點在咬下後的噴汁,與魚漿、絞肉汁和鬆軟的豆腐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再配上一碗熱湯即是大大滿足。

廟口青草茶

純植物、十數種臺灣藥草經長時間熬煮後製成的青草茶,是在地人用以消暑、退火的健康飲品。基隆廟口夜市周邊群聚了數家青草店,是夜市享用完美食後,解油膩和養生的好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