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臺灣本島北部,四周皆與新北市接壤。
約 271.8 平方公里
地形以盆地為主,地勢由北、東、南三側向西傾斜,主要山系為大屯山、七星山、五指山、南港山、二格山等,主要河川有淡水河、磺溪等。
屬副熱帶氣候,受盆地地形影響,夏季熱氣不易排出,所以氣溫較高。
約 266.4 萬 (108年2月),人口密度以大安區最高,北投區最低,服務業人口占 80% 以上。
杜鵑花,生命力強,既耐乾旱又能抗潮濕。根長的淺、分布的廣,能固定在表層泥土上。因為它的葉片長滿了絨毛,既能調節水分,又能吸附灰塵,因此不怕都市汙濁的空氣,適合種在空氣汙濁的都市,發揮清淨空氣的功能。
臺北原為平埔族凱達格蘭人之生活地,明朝初年才有漢人來到此地,從十七世紀初西班牙人占領開始,歷經荷蘭人和明朝鄭成功,到清朝之前,此地均荒蕪未拓,至清康熙48年始有人開墾。光緒11年,劉銘傳任臺灣巡撫,開始建設鐵路,並加強郵電、道路等基礎建設,將巡撫衙門及布政使司衙門設置於中山堂現址,臺北市的雛形至此初步建立。
臺北設府始於光緒元年(西元1875年),原屬於臺北府淡水縣,至民國34年臺灣光復,劃臺北市為省轄市,民國56年7月改制為院轄市,並將郊區六鄉鎮(景美、木柵、南港、內湖、士林、北投)劃歸本市管轄,民國79年,臺北市行政區重劃,將原來十六區劃分為十二區。
自日治時期以來,北投即是著名的溫泉鄉。西元1913年,臺北州廳仿照日本靜岡縣伊豆山溫泉興建北投溫泉浴場,為兩層樓仿造英式磚造建築,是當時最大的公共溫泉浴場。今被指定為直轄市定古蹟,保留並修復為溫泉博物館,展示、解說及提供溫泉的相關知識。
成立於民國74年,全區以大屯火山群為主,以特有的火山地形景觀著稱,火山地形保持的十分完整。園區主要保育的資源為火山地質、溫泉、瀑布、草原、闊葉林、蝴蝶、鳥類等。
前身為民國14年成立於北京的故宮博物院,後歷經戰爭,文物輾轉遷運來臺。民國54年,臺北外雙溪新館落成,即為現今的「臺北故宮」,以整理、保管、展出原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及國立中央博物館館藏的歷代古文物及藝術品,並加強對中國古代文物藝術品的研究,以擴大社教功能為設置宗旨。
建於西元1783年,具有水形山牆、燕尾式屋脊,為傳統閩式四合院建築。格局依照民間地理風水習俗而建,內部建材及施工考究,是臺北市現有保存最完整的閩式古宅。
建於西元1738年,其供祀的神明是由福建晉江安海龍山寺觀世音菩薩分靈而來,為萬華的信仰中心。廟宇坐北朝南,是中國古典之三近四合院傳統宮殿式建築,全寺屋脊和飛簷由龍、鳳等造型裝飾。其中以彩色瓷片剪黏和交趾陶,堪稱為臺灣特有剪黏藝術之精華。
日治時期興建,為當時臺灣總督府的廳舍。建築樓高5層,中央塔樓高約60公尺,比例呈現接近金字塔形;為鋼筋混凝土構造,外牆貼紅色面磚及搭配灰泥作簡潔雕飾,塑造出典雅莊嚴的氣勢。民國39年正式成為中華民國總統府。
包含中正紀念堂主建築及合稱「國家兩廳院」的國家戲劇院及國家音樂廳。環繞整個園區的環外迴廊,每隔一段距離就嵌一個中式燈籠窗;園區內有多處庭園造景和公園、廣場,提供民眾休憩的場所。
落成於西元1960年,是伊斯蘭教在臺灣最重要且著名的禮拜場所。建築是參考伊斯蘭建築特色設計施工,含圓頂禮拜堂、洗淨水房、禮堂、喚拜尖塔等。
華西街經規畫,成為頗具規模的觀光夜市,入口宮殿式排樓、懸吊式宮燈,更添氣派。華西街以蛇店最引人注目,烤蛇肉串、蛇肉湯、炒蛇肝等,能達到清涼、降火、解毒之效,店中並有蛇鞭、蛇酒供點食。另有燒酒蝦,細選新鮮的蝦子,加上中藥材及米酒調配,成為氣味清香、湯醇蝦鮮的燒酒蝦。綜合經營的臺南擔仔麵,融合道地小吃與飯店般精緻裝潢,有蚵仔煎、赤肉羹、麻油雞、碗粿、肉丸、炒螺肉、鱔魚麵、鼎邊銼等,非常豐富。口感清脆的北海道新鮮魷魚、香Q的大鍋鼎肉羹、甘醇清爽的清湯瓜仔肉、入口即化的源芳割包、古法滷製的當歸豬腳、古早味北港甜芋湯等都是華西街馳名的小吃。
民國93年至99年間擁有「世界第一高樓」的紀錄。為全球首創多節式摩天大樓。塔樓區分為8節,每節外牆均外斜7度,並搭配傳統風格裝飾物,有節節高升、花開富貴的意象。裙樓區有6層,為購物中心。
是臺北市夏日觀光的重點活動,每逢仲夏七夕期間擇期舉辦,夜晚時分可佇立在淡水河畔,欣賞極具視覺與聽覺享受的浪漫花火。
除了電影放映,還會舉辦包括影迷導讀、主題講座、影人專題等講座,是臺灣電影最重要的年度盛事之一,每年也吸引許多國內外的影迷前來參加。
自西元2003年12月31日以來,臺北市政府固定於年底,在台北101舉行以「煙火」為主題的跨年活動。元旦當天會施放世界罕見的「摩天大樓型煙火」。在台北101落成後,西元2004年的跨年煙火秀,成為全球首次施放的「摩天大樓型煙火秀」。近年來配合周邊的跨年活動,每年吸引超過十萬人參與,並成為國際知名的跨年活動之一。
鐵觀音屬於半發酵茶,發酵程度由15%至50%都有,所以香氣由淡淡的花香到濃濃的花果香都有。臺北市的木柵地區是臺灣鐵觀音的主要產地,於民國69年闢為觀光茶園。其他如新北市石門區、三芝區雖也出產鐵觀音,不過,仍以臺北木柵的正欉鐵觀音最為道地。
木柵的綠竹筍為重要的夏季蔬菜,本區的老泉、萬興、博嘉等里的山區以及鄰近景美溪河岸一帶,都有綠竹筍栽培,是臺北市最大的綠竹筍產地。自民國七十八年起,木柵農會辦理「綠竹筍大餐品嚐會」,成為端午佳節的一大盛事。紅鳳菜的栽培在當地也相當普遍,農家多有少量種植。
提起位於汀州路三段的「車輪餅」小店,雖然沒有名字,卻是家喻戶曉,你總是會發現大排長龍的人潮,在等待那些奶油及紅豆口味的車輪餅。因為形狀像車的輪子所以以此為名,雖然只有紅豆與奶油兩種口味,但薄薄的餅皮包滿了厚實的內餡,一口咬下去盡是滿嘴的紅豆(奶油)餡,而且其內餡都經過特別的調味,有濃濃的紅豆(奶油)香又不會太甜,百吃不膩。
老王記牛肉麵是家老字號的牛肉麵店,是老一輩眼中牛肉麵的金字招牌。不論是午餐或晚餐,幾乎都是客滿。老王記牛肉麵大王表示,店裡的牛肉都是道地的臺灣黃牛肉,每天清晨進貨,純度夠相當新鮮。牛肉麵分紅燒與清燉兩種,紅燒是傳統口味,湯汁濃郁,饕客喜歡加入一匙酸菜,讓牛肉湯汁更濃香。清燉牛肉麵特別適合喜歡清淡口味的人食用,尤其是天氣炎熱,清燉牛肉麵比較不油膩,很受歡迎。
這家江浙菜色小店的老闆籍貫是浙江,手藝也是道地的浙江口味。店裡的招牌重點是年糕,它是以純蓬萊米製成,不添加任何人工香料,配上新鮮的豬肝快炒以及營養的黃瓜、青菜。喜愛傳統美食的人,平時就可以到小寧波品嘗佳餚。
在二二八和平公園正門口的馬路對面,有一家「老牌公園號」的酸梅湯;對於臺北人來說,有著童年的味覺記憶,也有著不可解的美好印象。從光復後開店至今的店面,據老板說僅因興建大樓而搬到旁邊,但招牌卻五十年未變,一個用桂花、黑梅、仙楂、甘草熬煮一整天的老牌酸梅湯,散發著甘醇的美味。
百年老店的「金春發牛肉麵」,靠著「真材實料、毫無腥味」為特色,獨特的風味,征服了臺北民眾的胃。店家的牛肉湯頭甘醇美是獨一無二,堅持只賣清燉牛肉麵,老闆說,清燉的最能吃出牛肉原味,除此之外這家店裡的牛肉料理也相當受歡迎。
已有三十年老字號的寧夏麻油雞,方圓百尺,就可聞到那濃濃的麻油清香。目前老板吳青鴻先生,已是第三代傳人。除了麻油雞湯受到顧客歡迎之外,還有麻油腰子也相當受到歡迎。使用最精純的麻油,在湯頭上以雞骨去熬煉,因此在香味與口感上十分的濃郁,而魯肉飯以特殊配方熬煮也是饕客的最愛。
創立於清光緒二十一年的李亭香餅店,至今傳至第四代,依然堅持純手工並依循古法製餅,進入店中舉目所見都是年近半百的古董,如:桿麵的木桌餅模等製餅工具,而店中最具價值的古董就是招牌的產品「漢餅」。現今講求速度與包裝的時代,李亭香仍以傳統手工製餅,更講究紮實的原料,讓您品嘗那漢餅中傳來的陣陣思古飄香。
在遼寧街夜市內的真味肉圓已有三十年歷史。老板表示,肉圓真味最重要是選用材料,將筋少肉鮮的豬後腿肉剁碎,再加入米漿拌和,做成肉圓,每天約可賣過千碗。除了肉圓外,這裡的四神湯也值得一試。四神湯的四神是中藥,有蓮子、淮山等,據說可通腸胃。一碗肉圓再加上一碗四神湯可是分量十足。
這家在遼寧夜市內生意很好的魷魚羹攤子,主要歸功於來自日本北海道的進口高級魷魚,老闆以特別方法發泡,所以口感清脆,勾芡適中的羹湯加上沙茶、蒜泥、香油、黑醋,綴以些許青綠的九層塔,一碗香味四溢,看了就令人垂涎欲滴的魷魚羹就展現在你面前。這家好吃的魷魚羹店也曾在電影片中出現拍攝畫面!
沒有碩大的招牌,但不難發現富霸王的存在,因為會被那香味所吸引,你的目光也會停留在店外頭那油亮亮的豬腳上。富霸王豬腳油而不膩,有嚼勁、富彈性、軟嫩潤滑,能讓人大快朵頤。尤其搭配爽口蘭筍、燙青菜、竹筍湯,可消除油膩感刺激食慾;很適合和豬腳一起配飯,再加上店裡的裝潢古色古香的,在這裡用餐別有一番風味。
中山區居民幾乎幾天就要光顧一次,一到用餐時間,店內幾乎都是人潮。張媽媽的麵,主要講究的是湯頭,每天用大骨精燉數小時的湯頭為底,搭配QQ的麵條,再加上獨家調配的紅蔥頭,最後再依客人喜好加上肉片、丸子、紅燒肉或鵝肉,一碗香噴噴的切仔麵就此香遍了40年了。
藥燉排骨是饒河街夜市裡最有名的小吃,吸引許多饕客慕名而來。老闆採用多種藥材熬成湯頭,將中藥材和帶肉大骨以慢火熬煮成的湯汁,香而不膩,將排骨佐以老闆獨製的醬料,更是令人食指大動。
老闆以泰國進口的朝天椒,再加上十幾種配料,經過特殊處理,再搭配適宜火候,讓精心調配的麻辣湯頭擁有絕佳的品質與口感。口味則分大辣、中辣、小辣三種,讓顧客能夠自由選擇!
鼎泰豐位於信義路上靠近永康街,在金石堂書店的隔壁。要見識鼎泰豐的魅力,只要看到外面排隊的人潮用著夾雜國語、英語、廣東話、日語等各種語言的狀況即可見一般。店內的許多熱門招牌都要嘗嘗,例如「小籠包」、「原盅雞湯」、「小籠湯包」、「菜肉蒸餃」、「蝦仁燒賣」等。
說起臺灣小吃傳奇,一定要到峨嵋街看看這幅奇景,不論男女老幼、達官貴人,穿得火辣或是西裝革履,每人都只能端著麵線在路邊吃起來,這碗熱氣蒸騰、加了蒜泥、九層塔、大腸麵線,手工製的麵線,吃起來溜滑順口,加上獨家好湯頭,還有滷得入味、很有咬勁的大腸,讓這碗麵線達到最高人氣。
老天祿以各式滷味出名,祖傳的滷汁,採用五香、八角、米酒等調製而成,加上新鮮食材與純熟火候控制,造就遠近馳名的滷味。最負盛名的鴨舌,小小的一支,平均約需滷上四十分鐘才能入味,大小一致的鴨翅,是老闆精挑細選過的,豐腴飽滿、泛著亮亮滷汁的模樣,令人不禁垂涎三尺。
1966年成立至今,老闆每年總親自開著貨車南下採楊桃,當場清洗、切塊、加工,隨即放入桶內醃製3、4個月,以保存新鮮原味,如此楊桃冰風味自然獨一無二。另有特選新鮮鳳梨醃製,口感清脆。醃製時間拿捏得宜,沒有鳳梨罐頭長期浸泡的鬆軟,微甜微酸。冬天喝鳳梨湯,別有滋味心頭。
萬華行政中心大樓1樓及B1樓,小吃道地,如臺南虱目魚羹與鄭家碗粿、蚵仔煎、赤肉羹、八寶冰及牛排、咖啡等,應有盡有。廣州街「兩喜號魷魚羹」,色香味美,口感滑脆,尤其蝦捲酥脆之口感,令人回味無窮。「龍都冰果專業家」八寶冰,材料皆上選,連糖水都有特殊香味。「石家割包」的肉軟硬適中,分三種不同肥瘦,佐以酸菜,相當受到歡迎。廣州街與梧州街口「懷念愛玉冰」,老闆堅持使用高級的愛玉及自己調配的香料。梧州街「寶記香菇豬腳」的豬腳、蹄膀、大腸頭滷得晶瑩剔透,口感滑順,曾獲得傳統美食嘉年華會第一名。
貴陽街上「排骨湯大王」,其排骨湯精選排骨與高山羅蔔慢熬而成,羅蔔晶瑩剔透、入口即化,再配上茄子、滷豆腐、苦瓜等小菜,吸引許多食客前來。西昌街口的「老艋舺鹹粥店」,以傳統的大骨熬湯煮粥,並搭配燒肉、鯊魚、土雞等小菜,成為遠近馳名的美食老店。往前走至康定路上的「三十三間堂」,是一家日本料理,獨具一格之經營理念,親切的招待,蒞臨此店能品嘗味美價廉又道地的日式料理,花小錢享美味。
「林家牛肉麵」是30幾年的老店,位於臺北醫學院附近。走進店裡,經長時間燉煮的牛肉香味便撲鼻而來,店裡所賣的牛肉鮮嫩,湯頭香濃不膩,滷味燉煮的十分入味,更是店裡的招牌之一。
店裡最有名的素包子摒除素肉的人造假味道,堅持以蔬菜的自然鮮甜代替過多調味,因此鮮蔬香素包全然呈現天然風味。老闆自行研發的口味多達11種,配合自家手工揉麵、發麵,餡多皮Q,人氣超旺。
開業已20幾年的六張犁饅頭店,標榜不使用任何色素及防腐劑。目前店內所販售的饅頭種類共有10種,皆為現場純手工製作,口感鬆軟帶Q,非機器製作之饅頭可比擬,另外獨家的堅果饅頭與奶油饅頭,更是別有一番特殊風味。
位於松德宮邊的松山路豬肝湯店,是有三十幾年歷史的老店,川流不息的客人證明老店受歡迎的程度。老闆堅持每天一定親自到環南市場採購新鮮內臟,只要材料新鮮,不用加任何佐料調味,食物自然美味。清甜湯頭的祕訣是煮湯的時候要不斷的把雜質濾掉,配上香Q的豬肝或豬心,讓招牌美食歷久不衰。
士林夜市是臺北市著名的夜市之一,各式各樣的小吃美食應有盡有,每當黃昏時刻,吸引了大批的民眾前來,各類攤販亦在固定位置或依循街道順勢排開,此起彼落拉生意聲、討價還價聲、嬉鬧喧嚷聲,將整個士林夜市,吵得熱烘烘。士林公有市場小吃攤位移至捷運劍潭站對面後,人潮分布更廣,文林路一帶以店家為多,大東路上各類服飾攤販聚集,大南路上仍以各類迷人小吃為主,成為大家逛街好場所,更吸引許多觀光客慕名而來。
於天母北路和天母西路交會的圓環旁,有一家天母最著名的北方麵食館,常可見到店裡高棚滿坐的人潮,除了有道地的北方餡餅、小米粥和各式的中國麵食,還有現炒的多樣菜色,提供你不同的選擇,如果你想試試嚼勁十足又實在的麵食點心,來這裡包君滿意。
豐聖老店是平等里一帶手工小饅頭的開業始祖。店裡另有以特產山藥製成的山藥圓,並另設花園、山產、野菜、小吃。野菜來自陽明山,農民每天4、5點就將野菜送至本店,讓遊客能品嘗新鮮美味的山產。特製的小饅頭,共有8種口味,其中堅果最受遊客歡迎。也可試試用老薑加黑糖熬煮而成的山藥地瓜湯。
2004年10月 1 日,第一家統一多拿滋開幕前夕試賣的 6 小時裡,賣出15萬元佳績;開幕當天門還沒開,外頭已經排成一條長長的人龍等候。Mister Donut口味創新,甜甜圈都是現場製作、堅持手工,從調製麵糰、溫度控制,到甜甜圈製作和裝飾都是親手完成,提供消費者最新鮮多樣的選擇。
只要經過著名的北投吳家牛肉麵店總是發現人潮不斷,有時還需要排隊購買,在好奇心與讚不絕口的熱潮下造就了上百千人的常客。吳家麵店取自纖細的牛腱肉以及純手工帶勁麵條,不僅如此,香濃的紅燒湯頭,由牛大骨與多種中藥材熬成的牛肉湯底,是精心研製獨門秘訣,加上特製的微辣酸菜更是大家的最愛。
已有六十年歷史的「豬屠口」紅燒鰻,在新北投捷運站附近的中和街口已有一家分店,濃郁的當歸加上枸杞的紅燒鰻自當別有一番風味,可先泡個溫泉再至中和街品嘗一下就連蔣經國先生都愛的紅燒鰻小吃。
在光明路上、北投消防隊旁,有一家歷史悠久的仙草茶店,20元500cc.,價格便宜且份量多,每天總是人來人往,甚至大排長龍,在炎炎夏日裡至北投泡湯,不妨也大口的享受一下北投的名產,捷運站步行約3至5分即可享受。
臺北內湖區公所於2003年元宵節舉辦一場美食公投,吾家味涼麵,得到最高票。老板表示自己只是喜愛研究涼麵的口味,可看到他處理麵條的認真態度,你一定相信,這會是一盤好麵;將煮熟的麵條,放在大電扇前,用手工不停的抖動讓它散熱降溫,才能達到每一口麵都會QQ的口感!吃上一口,那濃稠香醇的麻醬汁,的確很美味。
內湖區觀光農業發達,闢有不少果園,而草莓園主要分布在大湖街和碧山路兩地的山坡上,多以塑膠棚室栽培,品質及產量都相當的不錯,12月到翌年5月間開放。遊客可來遊玩採果。百香果為蔓藤性植物,大多採以搭棚架的方式來栽種,其果形雖然漂亮,但時鐘形的花也別具一格。產期在7至11月間;百香果的花朵盛開於上方,渾園的果實則垂掛在棚架下;而百香果採收的方式是撿拾而非摘取,掉落在地上的果實才是成熟、甜美的。
南港臺灣包種茶的故鄉,當地氣溫、雨量、土質等相當適合茶樹的生長,於是引進茶樹種植,使南港成為臺灣包種茶的發源地。南港的包種茶區,每年有五次的採茶期,分別是春茶(四月上旬至五月中旬)、夏茶(五月下旬至六月下旬)、六月白(七月上旬至八月中旬)、秋茶(八月下旬至九月中旬)、冬茶(十月上旬至十二 月上旬)。由於茶區大多仍維持傳統的手採茶;近年來因人工不足,品質較差的夏茶以及六月白大多已不採收。一年之中,僅產製品質較佳且價錢較好的春茶、秋茶和冬茶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