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地圖 基本資料 地名由來 景點 節慶 特產

位於臺灣本島最北端,全境環繞臺北市,東北緊臨基隆市,東南鄰接宜蘭縣,西南鄰桃園市,西瀕臺灣海峽。

地形圖

衛星圖

行政圖

面積

約 2052.6 平方公里

地形與水文

地勢四周高而中央低平,北部有大屯火山群,東部及南部有南港丘陵、雪山山脈,西部有林口臺地及山仔腳地塊,主要河川為淡水河。

氣候

屬副熱帶氣候,全年雨量多而平均。

人口

約 399萬5,717人,是全臺人口最多的行政區。人口密度以永和區最高,烏來區最低,是臺灣地區人口遷入的主要區域。

市花

茶花,新北市茶花栽培數量約為 4 萬株,目前以坪林及雙溪栽培較多,新北市於 11 月底茶花盛開時舉辦坪林包種茶節,營造品嘗坪林包種茶的繽紛色彩饗宴。

臺北之命名,古曰雞籠,或稱淡水。迨光緒元年沈葆楨奏請添設臺北府,始有「臺北」之稱,蓋以位居本島之北部,因以得名。日治初期,仿清代臺北府之制,設臺北縣。其後廢縣置廳,地方區域幾經變更。民國九年廢廳置州,稱臺北州。光復後,改臺北州為臺北縣。州治原設在臺北市,改州為縣後,縣治始遷板橋市,並於民國99年12月25日改制為新北市。

林本源園邸

位於板橋區,為臺灣林本源家族興建的房舍,包括大厝、庭園(如來青閣、汲古書屋)。其大厝格局嚴謹,內部裝修富麗堂皇;庭園則仿林家故里的山水建構,精巧雅致,是臺灣目前僅存最完整的清領時期古典園林建築。

板橋農村公園

為板橋區農會所興建,占地約10,000平方公尺,以臺灣戰後初期農村景象及田園風光為規畫主題。園內分為「仿古三合院」、「長春園區」、「愛心長廊」、「植物教學園區」、「假山瀑布景觀區」等5大部分。隨著都市的快速發展,農村與舊日的三合院景觀已經逐漸消逝。快速發展的板橋也是一個念舊的地方,特別在繁華的都會區裡興建了全國第一座以農村造景為主的休閒公園,讓今日的「城市土包子」們可以認識過往的生活。公園正門旁有個長廊跟舞臺,平時有許多老人家喜歡聚集在長廊下棋、聊天,舞臺則不定期播放一些老電影,或是演演歌仔戲,讓人沉浸在過去的美好回憶之中。

板橋石雕公園

板橋石雕公園位於雙十路農村公園旁,是一處新興現代休閒景觀園地。園內占地寬廣,闢有石雕景觀區、中國亭廊造景區、龍頭魚身水池、觀世音菩薩巨像、農會亭、兒童遊戲區等,春天時花團錦簇,與綠色草坪相襯,賞心悅目、身心舒暢,是假日親子休閒的好去處。

大觀書社

大觀書社又稱大觀義學,位於林家花園旁,建於西元1873年,列為國家三級古蹟。既是學堂,也是廟宇,正殿供奉文昌君,與兩側的書僮和劍僮是新北市境內最古老的神明雕像;座前同祀孔子,是新北市舉行祭孔大典之地,廟內梁柱上貼滿了考生的祈願。義學的右側牆壁〈大觀義學碑記〉述說當年,板橋林家為化解「漳泉械鬥」後的仇視心理,捐資興建書社,教育漳泉子弟習文,促進族群融合,也帶動板橋的文風。今日仍作為教育用途,兩邊廂房改建為「大觀幼稚園」,培育國家未來的主人翁。

新莊廣福宮

新莊三山國王廟為西元1780年粵人捐建,為北臺灣興建時間最早,屬客家人信仰的廟宇,見證新莊早期移民墾拓有客家人參與。 廣福宮昔稱「三山國王廟」,雖不是新莊最古老的寺廟,卻是唯一的國家二級古蹟,是老街四大古廟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民國25年重修後,改名為「廣福宮」。 三山國王廟香火隨客家人聚落遷出而沒落,又因為屬客籍人士崇信的廟宇,故乏人看顧,但反而顯得清幽寧靜,也因此保存了許多傳統廟宇的古貌。

文昌祠

新莊文昌祠供奉文昌帝君,歷經121年,因具開發與歷史價值,且保留較完整,目前列為三級古蹟。西元1898年於「臺北國語傳習所新莊分教場」興建完成前,是義塾所在,學童皆在此受教,與孔廟同等地位,具有孔廟功能。

新莊慈祐宮

慈祐宮是新莊最古老的寺廟,創建於西元1686年,西元1731年重修時,改稱「慈祐宮」,一般人也常稱「新莊媽祖宮」,民國74年,因宮內生動活現的雕龍畫棟,塑造精巧細膩的鳳鳥花木、故事人像及前殿神社龍雕工等,為極具藝術價值的古蹟,並保有清領時期文物甚多,歷史價值極高,慈祐宮被列入臺閩地區第三級古蹟。

武聖廟

武聖廟是在西元1760年由胡焯猷所建,正殿奉祀關聖帝君,西元1853年新莊發生漳、泉械鬥事件時被焚毀,後於西元1868年擴大修建,今則列為國家三級古蹟。

圓通禪寺

圓通禪寺創建於民國15年,歷時51年建成,由妙清尼師開山,採純佛教式建築風格,其建材利用了山上的石頭與砂土,讓整個依山而立的石寺與周遭顯得特別融合,且兼具雄偉之氣勢。寺院門口的左右側各有一座巨獅及巨象石雕,氣象莊嚴,走入山門拾級而上,即可看見圓通寺的大殿,由於耗時甚久,因此歷來興築融合了多種風格,基本為仿唐式的造型,卻又略具日式風味,反映了臺灣的歷史與人文。

烘爐塞山

烘爐塞山又叫南勢角山,位於中和區正南方,也是天上山系列向東延伸的山頭,山勢平坦開闊、展望極佳,尤其天高氣爽的天氣,可以清楚的眺望大臺北地區、新店溪蜿蜒流長,甚至觀音山、大屯山及淡水出海口景象,讓人目不暇給。

楊三郎美術館

灰瓦朱牆的美術館為五層樓設計,入口處有吳炫三雕塑的楊三郎坐姿作畫銅像,大師右執畫筆,左托色盤,神情專注、爾雅謙沖。館內一至四樓陳列楊三郎各時期代表作,涵蓋山川景物、人物寫生、旅遊風光,屬後期印象派畫風,畫作構圖嚴謹,色彩豐富,近瞧是五顏六色的筆觸,遠觀則物像分明,光影清晰;五樓為楊夫人個人畫作,內容有瓶花靜物、鄉土園景,蘊蓄了七十餘年的功力與畫風,筆觸細緻,肌理流暢,風格優雅。整棟建築充滿一股文藝的芬芳與一種無法言喻的協調。

保福宮

保福宮係道教廟宇,草創於清領時期,居臺北盆地東南方,是由臺北市大龍峒保安宮分靈而來,主祀保生大帝,從祀福德正神。保福宮形制完整,雕飾精美,承繼中國南方傳統風格,廟脊燕尾,剪黏雕花,五顏六色,光采炫目;正殿兩旁石雕龍柱,龍身盤柱,龍爪抓珠,以青石構成,刻工精細,雄偉秀麗;廟內藻井、斗栱、瓜筒、疊斗、花鳥柱、石刻人物、瑞獸等雕鏤窮奇,精美絕倫。目前善男信女甚多,常至該廟宇祭拜祈求闔家平安,香火相當鼎盛。

樂華夜市

有30年歷史的永和樂華夜市,是雙和地區首屈一指的知名夜市,地處永和區中心交通便捷的永平路,不算長的一條街匯集了上百家的小吃攤及成衣店,入夜之後燈火通明有如白晝,絕對可以同時滿足都市人空乏的胃與寂寥的心。不同於一般夜市小吃與服飾攤雜陳,樂華夜市的小吃攤皆位在永平路兩端,流行服飾及鞋店則集中在夜市中段,巧妙的安排,更能滿足民眾的需要。

仁愛公園

仁愛公園融合了藝術與休閒,是永和區公所近年來極力推動綠化的重大工程之一,占地約二萬坪,是市內最後一塊寶貴的綠地;其中多樣化的兒童遊樂設施是小孩們的最愛,園區內處處皆是親子同遊的歡樂聲。

承天禪寺

承天禪寺位於新北市土城區承天路上,於民國44年由廣欽法師創建。法師在民國38年來到臺灣,先在日月洞潛修,後再搬遷至此開山闢寺,因年幼時曾皈依福建省「承天禪寺」,故因之名寺,以誌師恩;承天禪寺於民國64年重建,從大安寮至山門,沿途步道兩側綠意盎然,翠林掩映,裊裊禪聲頌音傳繞,整體環境素樸莊嚴、清幽雅靜。禪寺依山而建,綠瓦白牆深藏在群山青翠的懷抱中,占地相當廣大,是北臺灣著名的佛教勝地,林相極為幽靜,有時還可以看到信眾沿途三跪九叩,更讓人多了幾分崇敬。到了山上,除了可以參拜雄偉的大雄寶殿,從這裡往山下望去,淡水河盆地的青山細水可以一覽無遺,令人心懷大暢,俗念全消。

滿月圓國家森林遊樂區

滿月圓國家森林遊樂區園區內有蚋仔溪流經,河谷地形陡峭而地勢落差大,乃形成許多瀑布景觀,固有「瀑布天堂」之稱。除了最壯觀的滿月圓瀑布外,在其後方不遠處還有一個銀簾瀑布,而處女瀑布則位於蚋仔溪左側支流上,這座瀑布因經常可見到彩虹,所以又名「虹紗瀑布」。鄰近滿月圓森林遊樂區附近,有一座千戶傳奇生態農場,位於拉卡溪與中坑溪的交會點周邊。這座以觀光養殖漁場為主題的生態農場,除了欣賞美麗的山林風光外,遊客還能吃到養殖在三峽上游清澈溪流中的各種美味鮮魚,例如高營養的高冷彩虹鱒魚,或鱘鰉魚料理等。

樂樂谷

樂樂谷是個長條形的天然露營地,四周綠樹蓊鬱,保有原始自然景觀。清澈的溪水誘使人們迫不及待跳進水裡嬉戲,是夏天高人氣的玩水地點。目前溪流已被挖掘成游泳池,可供遊客游泳、划船、捉蝦或戲水,露營地的設施十分齊全,提供營具及烤肉工具出租,是年輕學生們舉辦露營活動最適合的地方。

三峽清水祖師廟

位於三峽街區中心的三峽祖師廟是安溪移民的信仰中心,創於西元1769年,民國36年祖師廟因年久而斑駁失修,乃推舉李梅樹教授為重建工程的美術設計及工程指導,融合不同流派的匠師與當代藝術家作品風格,因而贏得「民間藝術殿堂」、「東方藝術殿堂」的美譽。

李梅樹紀念館

民國84年始遷入三峽現址的李梅樹紀念館,是為紀念三峽當地知名畫家李梅樹教授而設,紀念館空間雖然不大,卻收藏有李梅樹先生一生傑作及各項文物資料。李梅樹創作內容以呈現臺灣鄉土之美為主要訴求,畫風走寫實路線,一生最鍾愛的三峽風光畫作,充滿了他強調的「風、土、民、情」藝術理念。然而他有些作品風格卻極為特殊,例如《戲弄火雞的男孩》採用3D畫法,與世界名畫《蒙娜麗莎的微笑》有異曲同工之妙。李梅樹大師熱愛家鄉三峽,更願意耗費半生歲月修建祖師廟,造就祖師廟成為臺灣修整最久、作工最細的廟宇。

鳶山

因山頂形似一隻鳶鳥而得名,為臺灣小百岳之一。鳶山登山步道的入口處離三峽老街僅約100公尺,加上難易度與距離適中,步行約60分鐘左右就能抵達堪稱三峽地標的鳶山大銅鐘。步道沿途有許多地方可以暫時停留,視野極佳,除了能眺望遠處的鶯歌區,天氣好的話,還能看到更遠處的桃園市區。每年4、5月還能賞油桐花和螢火蟲,因此吸引許多遊客來此登山享受大自然。

三峽老街

古樸的三峽民權老街,長約260公尺,有一百多座古老街屋,巴洛克式立面牌樓為其建築特色,民權街口的「三角湧街」路名至今仍然可見。從清朝以來一直都是三峽重要商業街道,許多物資、貨品都在這裡集散,街上盡是製茶、染布、樟腦、茶莊、中藥店、雜貨店等商家。老街上還有豐富的美食,有金牛角、豬血糕及手工豆花等小吃,非常受到遊客歡迎。另外還可造訪有「全臺最美麗辦公大樓」之稱的三峽歷史文物館,這裡收藏了三峽地區豐富的歷史紀錄及人文史蹟,是三峽區重要的文化與觀光據點。

鶯歌石

搭縱貫鐵路火車經過鶯歌時,許多過往的旅客都不忘要抬頭看看山頭上的巨岩,並傳說著鶯歌石的傳言。鄭成功率兵打敗荷蘭人之後,為安撫各地歸順的原住民,率軍經過當地時,獲知一位原住民酋長飼養的一隻巨鳥經常危害老百姓,為替老百姓除害,遂用弓箭射穿巨鳥的咽喉,巨鳥中箭,長鳴一聲之後,隨即衝往山頭,眾人尾隨,四處找尋巨鳥,發現山頭有一塊狀似鶯歌鳥的巨石,且喉嚨部位有一個凹洞,狀似被箭射穿的傷痕,眾人推測這塊巨石應該就是那隻巨鳥轉化成的,就稱它為「鶯歌石」。

汪洋居古厝

汪洋居古厝建於日治時期,距今90年,為三開間二層樓磚造街屋。騎樓及二樓立面磚牆採巴洛克式裝飾,頗見精緻及藝術價值。保存狀況尚好,昔日經營米糧之錢櫃等依保留,可以見證昔日鶯歌商業歷史。

碧龍宮

碧龍宮是臺灣少見的龜公廟,目前香火鼎盛的碧龍宮,是香客心目中十分靈驗的廟宇,每到假日總是人潮不斷。進香後花1、2個小時登山健行也不錯,走在周邊的孫龍步道與鶯歌石步道間,遙望尖山與鳶峰,欣賞鶯歌石、宏德宮與農林禪寺等景點。今日的碧龍宮在幾經翻新整修後,如今已是一間雕樑畫棟的傳統式廟宇。

鶯歌陶瓷老街

位於鶯歌區尖山埔路一帶,為鶯歌陶業最早聚集之處。早在清領時期,鶯歌尖山附近所產的黏土就被發現適合製作陶瓷,加上其因出產煤礦,適合燒窯,且又擁有交通之便,使鶯歌逐漸發展成為陶瓷重鎮,並有「臺灣景德鎮」的美名。

先嗇宮

先嗇宮超過250年的歷史,是三重境內最古老、最重要的信仰中心。主祀神農大帝,屬於道教信仰,信徒習慣稱它為「五穀王廟」。建於西元1755年,後遷至三重,為三級古蹟。

林氏古厝

又名崇德居,建於80年前,是三重唯一保存完整的古厝。紅牆紅瓦的三合院落,雖置身鬧市裡,卻有恬靜安然的氣息,那種舊時的生活痕跡,溫暖許多人的記憶,屋頂簷樑間的剪黏和厝身的水車堵,出自名師陳天乞之手,大廳則是由建造先嗇宮的師傅群完成,氣派莊嚴,極具觀賞價值。

湧蓮寺

湧蓮寺廟宇建築體座落於蘆洲區街中心,因地屬蓮花穴而稱之為「湧蓮」。正殿主祀南海觀世音佛祖尊像,為當地信仰中心。整體建築型態為前半部的湧蓮寺,與後半部的懋德宮,湧蓮寺在廟宇內外裝飾主要採用剪黏泥塑、彩繪、木雕、石雕等方式,最特殊的技法是有為數不少的飛天樂伎雀替,在其他寺廟尤為罕見,在後殿懋德宮前方,以鄭成功史蹟為主的青銅浮雕,占滿壁面。

文武大眾爺廟

主祀文武大眾爺,為無主之枯骨。民國1年自新莊地藏庵文武大眾爺分靈至此,民國60年由地方人士重修,歷史近百年,為地方公廟之一,農曆五月初一為慶典祭祀之日。

觀音山

觀音山座落在淡水、八里、五股區山區,海拔616公尺,山頂由十八連峰所組成。由淡水、竹圍方向眺望,山形如觀音仰臥;若由圓山公園眺望,又似觀音仰躺屈膝姿態,因而得名觀音山。山上擁有多種野生動植物,是個觀察自然生態的好去處,加上主峰之硬漢嶺步道規劃完善,陡峭的石階路徑,曲彎窄壁、護欄圍繞,陡峭而刺激,約1小時可抵觀音山頂,是臺灣北部地區熱門的登山步道。

水碓觀景公園

水碓觀景公園於民國88年正式啟用,公園位於水碓路底,憲兵學校後方的水碓觀景公園,占地10.50公頃的園地採斜坡式設計,配合坡度遍植花木,內有健康步道、自行車道、慢跑道,6條長短不等的休閒步道及7座觀景涼亭,分別命名為凌霄、御風、覽勝等,提供民眾多樣化健康休閒設施。另外若從高速公路上眺望,可見公園精神字標「五股」、「WUGU」的造型字梯,晚上燈光透射,頗具特色。

凌雲禪寺

凌雲禪寺,俗稱五股凌雲寺,位於觀音山內巖,上負懸壁,下臨深谷,形勢雄壯,香火鼎盛,寺貌巍峨,寺內正殿巨型千手千眼觀音神像,是國內最大的室內佛。由於老樹參天,石屋林立,甚有古意,這裡曾經是武俠片電影熱門的拍攝地點。寺方於假日供應素齋,其中「菜頭魯」遠近馳名,是信眾最為津津樂道的名菜。

西雲寺

觀音山的西雲寺與凌雲寺,均為歷史超過兩百年的古寺,素有「內外巖」之稱,「內巖」為山上的凌雲寺,「外巖」為山下的西雲寺,是日治時期四大禪寺之一,內外巖之間的道路,是一條歷史悠久的禮佛古道,當時並稱臺灣四大佛教聖地,因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被列為三級古蹟,為五股區唯一的三級古蹟,根據民國18年《宗教臺帳》記載,西雲寺地坪數有1,020坪,建築坪數102坪餘,屬臨濟宗廟心寺派,採傳統閩南式三合院建築形式。

明志書院

「北臺首學」明志書院,是由福建汀州人胡焯猷捐建,當時頗具規模,後來因官方將書院遷至新竹,便更名為新莊山腳義墊。現在大廳內供奉有「紫陽朱夫子神位」及「貢生胡焯猷祿位」,兩側牆上則能看到書院沿革和建築修復過程的介紹,明志書院在北臺灣的文教史上占有極重要地位。順著明志書院出發,循著石板舖成的步道,就能到達義學坑自然生態公園,欣賞美麗的自然風光。

辭修公園

此處原為故副總統陳誠之墓,設於民國53年,民國83年時,陳氏家族將墓遷移,原址交由泰山區公所管理。 辭修公園佔地5.5公頃,中央的253石階梯及兩側高聳的林木,氣勢非常雄偉,公所接管後於兩側林間加設木棧步道、涼亭,已成為民眾活動、散步、親子遊玩的最佳去處。民國91年加設勝利女神飛彈1枚於公園入口處,更添雄偉氣勢。

竹林山觀音寺

竹林山觀音寺,是座建築巍峨宏偉、宮殿式的廟宇。建於民國27年,後於民國35年改建為正統閩南式寺廟。正殿奉祀十八手觀世音菩薩寶像,兩側並列金身十八羅漢;東西兩殿塑有關聖帝君、天上聖母暨其祂神祇。平日即香火鼎盛,為鄉民的信仰中心,亦是北部地區獨特的古蹟風景區。

十三行博物館

於民國92年4月24日開館,是北臺灣第一座以考古為主題的博物館。館內保存許多臺灣金屬器時期「十三行文化」遺址的出土文物及墓葬遺物等。

觀音山

觀音山周圍遍植竹林,每年6至8月盛產綠竹筍,吸引不少遊客上山遊玩品嚐;近幾年,在農會與餐廳業者的細心安排下,成立了「農業旅遊發展協會」,匯集了豐富的生態解說、山林氣象、宗教寺廟、歷史人文等資料,提供遊客導覽解說的服務;上山來頓土雞城的竹筍大餐,或欣賞不同時段的硬漢嶺景觀。

漢民祠

漢民祠原為關公廟,光復後,鄉民為紀念抗日英雄廖添丁乃重修廟宇,且易名為「漢民祠」,又稱「廖添丁廟」,奉祀廖添丁與關公。而廟旁有「添丁公園」,規模雖不大,但內有假山、池塘、涼亭,石凳供遊客休憩。

左岸公園

左岸公園沿著淡水河畔,長約280多公尺,原稱西門河濱公園。是八里左岸經過重整後,還原了八里自然美景與人文特色後的第一個入口,是一座具備觀光與休閒特色的綜合性公園。

漁人碼頭

位於淡水河出海口,早期是北部重要的漁業港口,後經當地政府開發,成為兼具漁業與觀光的漁港。港區包括單塔斜張造型的跨海大橋,及雕塑公園、浮動漁船碼頭、河岸觀景劇場平臺等,還有可供搭乘遊賞淡水河風光的觀光遊艇。

淡水紅毛城

是荷蘭人占領淡水後,在淡水河河岸興建的城堡;因當時平埔族人稱荷蘭人為紅毛番,而稱其建的城堡為紅毛城。主堡為正方形格局,正對著河口方向,牆壁厚實,不畏炮火攻擊,是當時重要的防禦要塞。

滬尾砲臺公園

原為淡水高爾夫球場的一部份,由新北市政府收回後,闢為公園。公園內有大臺北地區不可多得的寬廣翠綠草坪,枕木步道環繞林間,景致優美,非常適合戶外休閒活動。林間還可以意外看見與砲臺同時期的遺跡。

理學堂大書院

理學堂大書院,又名「牛津學堂」。於西元1882年落成,是當時教會培訓傳教、醫療、教育等人員的基地。馬偕為了紀念鄉人的支援,乃以其故鄉郡名「牛津」來命名,以示飲水思源之意。牛津學堂可說是真理大學、淡江中學等校的搖籃,建築上頗富中國傳統建築色彩,由馬偕博士親自設計,採用均衡對稱,坐北朝南,同時屋脊立有八座小佛塔,以代替十字架。整體建材使用清水磚與閩南瓦,皆由廈門運入,其中小紅磚外面刷以油漆,以防風雨,且其尺寸比本地稍扁且長;三合土則是以蒸熟的糯米,加上石灰與糖漿搗製而成。目前已被列為國家二級古蹟。

小白宮

前清淡水關稅務司官邸位於昔稱的「砲臺埔」地區,為淡水河口數來第二個山崗位置的至高處。西元1860年代淡水開港通商,這裡成為洋人在淡水經商、貿易、居住的主要地區,當時興建許多異國風貌的建築,而小白宮即為其中的一棟,屬於殖民地式建築。 殖民地式建築之特徵有抬高地基、四周有類似迴廊之涼臺的設置、落地門窗、煙囪等等。在地人習慣由房屋外觀的顏色為西式建築命名,由於前清淡水關稅務司官邸室內外皆漆成白色,因而被在地人暱稱為「小白宮」。

鄞山寺

建於西元1822年的鄞山寺是全臺保存完整的「定光佛寺」,定光佛是閩西汀洲客家移民的地方信仰,隨著移民傳入臺灣。昔日汀洲移民為了供奉家鄉的守護神定光古佛,因此共同集資購地興建此寺,同時也作為照顧汀洲同鄉的會館。鄞山寺位於淡水捷運站對面的學府路上,儘管不屬於大規模寺廟,但形制完整,是很多研究傳統廟宇建築者必訪之處,包含前殿、正殿、三川殿、護龍,廟內的裝飾雕刻手工精緻。廟前有半月形水池,廟後左右各有一口水井,水井為一雙眼睛,半月水池則是蛤蟆嘴,形成風水所稱的「蛤蟆穴」。

紅樹林生態教育館

紅樹林生態展示館位於捷運紅樹林站二樓,館中展示紅樹林生態,從平面靜態的文字介紹到多媒體的動態實景解說來介紹紅樹林的自然景觀、淡水河紅樹林自然保留區的歷史沿革、水筆仔生態保育以及當地溼地生物物種等資訊,讓人可以更加清楚認識紅樹林豐富的生態系。館中設有簡單觀察鏡,可模擬賞鳥、觀察濕地生態;剪報室每日會定時播放相關生態影片。窗戶採落地窗設計,訪客可在此近距離一覽這片全世界最大的純水筆仔林相。

淡水金色水岸

新北市政府在淡水老街後方1.5公里的河岸完成景觀工程規畫,展現河岸空間的整體意象並定名「金色水岸」。金色水岸老街段由淡水和衷宮至小漁港已對外正式啟用,以沿線引入點狀空間方式來進行整體規畫,包括林蔭步道、親水河岸、漁作空間、水上舞臺、咖啡座椅及觀潮灣等。

淡水福佑宮

座落於淡水中正路老街上的福佑宮,實際的建造歷史已不可考,有說是草創於雍正年間,於西元1796年重建,不過,可以確定的是福祐宮已經有200年以上的歷史,屬於第三級古蹟,也是淡水四大廟宇中年代久遠的一座。廟中主要供奉媽祖,又稱媽祖宮,因為沒受到皇帝的封賜,依然保留原宮名而不稱天后宮,是昔日淡水街發展的中心。

淡水龍山寺

臺灣有五座龍山寺,皆分靈自福建泉州安海龍山寺,而淡水龍山寺於清領時期建造,迄今超過150年歷史,寺廟中保存了石碑、匾額、石柱等歷史文物,整修時也盡可能恢復創建年代風格,使古剎更顯彌足珍貴。除了欣賞古物,被舊市街包圍也讓龍山寺的建築更有特色,現被列為三級古蹟的龍山寺,是淡水古寺中座落位置特別的廟宇,龍山寺周遭被傳統市場、公寓及市場小攤所圍繞,因此很難看到整體外觀。早期其外觀環境優雅,前有廣場、後有花園,廟中建築雕刻精細雅緻;後因土地分割,及後續管理問題,導致龍山寺逐漸被住宅、市場等建築物所遮蔽。

淡水禮拜堂

馬偕博士抵達淡水後,積極展開傳教工作,淡水因此成為北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的根據地。仿哥德式的建築樣式,有高聳的鐘塔搭配彩色鑲嵌玻璃,屋頂上柱頭有尖帽飾,精湛的磚工,讓教堂外牆看起來層次有序,且磚質優良,從西元1933年落成至今,仍未見風化或剝落,是淡水有名的觀光景點,現為市定古蹟。

滬尾偕醫館

駐立於淡水禮拜堂旁,簡樸中帶有些許歲月痕跡的滬尾偕醫館,是中西合併的建築,滬尾偕醫館為馬偕親自設計,閩南式屋宅搭配西式的窗框設計,內部設有壁爐,亦屬當時西方人習慣使用的家庭必要設備之一。中法戰爭時,此處更成為在地的醫護所,曾榮獲劉銘傳加以表揚。後因擴充規模,西元1912年,滬尾偕醫館遷移到現今臺北市中山北路上的馬偕紀念醫院現址。今日滬尾偕醫館經整修後,內部除展示馬偕博士生平事蹟外,更設有馬偕咖啡館,讓古蹟空間再活化利用。

紅樹林自然保留區

從竹圍到竿蓁,面積廣達76公頃的水筆仔純林,為水筆仔分布最北界全世界面積最大的一塊。紅樹科植物因其樹皮和木材呈紅色而得名,主要生長在熱帶和亞熱帶的河口和海濱,本區的紅樹林全屬水筆仔,為一種胎生的常綠喬木,所謂水筆仔,便是因其胎生苗形似筆桿而得名。出捷運紅樹林站後,沿外竿蓁林的50號巷子進入,即可來到紅樹林沼澤區,園區內有招潮蟹、彈塗魚等活躍其間,每年9月中旬至次年3月中旬,還有鷺鷥類、鷸類等水鳥,可說是豐富而便利的自然生態教室。

淡水老街

從淡水捷運站走出來右轉,中正路及延伸的重建街、清水街一帶,就是淡水老街。街道兩旁林立著熱鬧的商店,有的帶有濃濃古早味,如米行、餅舖、布店、雜貨店等,有的販賣潮流服飾、玩具,形成古今交融的特殊商圈文化。

淡水紅樓

「淡水紅樓」因有著殖民地式紅磚建築的外觀,因而得名,建於西元1895年,曾經過數次改建,還從紅樓變成黃樓,後又回復其紅樓之外觀,並改成紅樓餐廳。雖不是政府所核定的古蹟,但是觀察各期興建改造歷史,可以說是象徵了黃金淡水的繁華,更見證了淡水一世紀以來的發展。

新北市忠烈祠

忠烈祠位於淡水滬尾砲臺旁邊,古木參天,綠意盎然,為中法戰爭滬尾之役的古戰場,日本占領臺灣後,於西元1939年蓋了一座神社,奉祀明治天皇。臺灣光復後,因年久失修,傾倒頹圮,成為廢墟,新北市政府於民國63年將其拆除並按原基座重建,保留神社原有之建築規模,但改採中國宮殿式建築,成為「新北市忠烈祠」。

源興居

源興居位於三芝遊客中心正後方,是李前總統登輝先生的故居,因而吸引很多遊客前來駐足參觀。主體建築為傳統式閩南三合院建築,黑瓦磚牆,保存十分完好,整體風格展現古樸典雅的風韻,四周老榕成蔭,坐在樹下石椅上欣賞百年古厝,頗有思古之幽情。而步道路線的設計,則是以讓遊客更方便遊覽整個源興居為概念,是兼具休閒、知性的旅遊好去處。

淺水灣

三芝區淺水灣是北臺灣著名的景點,擁有彎月形沙灘的海濱美景,海岸線具有岩岸與沙灣的特質,有亮白沙岸及覆滿綠藻的藻礁海岸地形。海岸不遠處還有一片礁石區,許多遊客會到沙灘上逐浪拾貝,退潮時釣客也會到此垂釣,近年來更吸引眾多愛好衝浪的人士到淺水灣來一展身手。

八連溪休閒步道

「八連溪休閒步道」,總長約1.79公里,位於埔頭橋下方之八連溪河岸兩旁,此地河面較寬廣,河水平緩,經過整治後,規畫完成八連溪休閒步道,不僅成為當地避暑戲水的親水公園,更躍升為新北市知名觀光景點。目前正進行封溪護魚的溪水晶瑩剔透,隨處可見溪魚遨遊其間,不時可見的水車,帶來淙淙的流水聲,沿途有著「美人腿」之稱的筊白筍田,沿著步道而行,享受田野間的清風吹拂,洗滌都市塵囂,讓人心曠神怡。

芝蘭社區公園

位於淺水灣附近,近年來附近新建不少海濱別墅區,靠近濱海地段,當地政府規畫建設了不少親水設施,包括有突出海面的觀景海堤,更是欣賞落日餘暉及情侶星空許願的最佳地點。此外,該公園的淺灘,也是弄潮或撿拾貝殼的熱門地點。

橫山風景區

三芝是北海岸少數以農業為主的地區。因為背山靠海,腹地又小,所以發展出獨特的梯田景觀。從橫山或北新莊一帶,可以看到在起伏的山谷間,到處是一階階的田畦,猶如綿延不斷的青綠色階梯,此番景象在北海岸實屬難得一見。

李天祿布袋戲文物館

李天祿布袋戲博物館,成立於民國85年,為全國首座。由國寶級藝人李天祿先生推動籌建,展出各種布袋戲及相關戲曲文物,多功能表演廳,每年舉辦一次全國布袋戲團的聯合展演,並不定期舉辦國內各種偶戲(如皮影戲、傀儡戲等)及歌仔戲、客家戲、平劇等介紹、演出,有計畫的為傳統布袋戲文化作傳承工作。

大屯山自然公園

大屯山自然公園位於大屯山與菜公坑山之間,即大屯山靠101甲縣道的北方,興建於76年6月,占地約55公頃,海拔高度約800公尺,有以紅楠為優勢種構成的暖溫帶闊葉林,孕育著豐富的動物資源,其中以蝴蝶和鳥類最具特色。園區內有完整的步道可以欣賞到陽明山上一些特有的植物,且有完整的解說牌介紹,是個認識植物鳥類的好地方。

富基漁港

富基漁港是一鄰近大臺北的觀光漁港,位在新北市石門區富貴岬的附近,原本只是一處小漁村,近海作業為主,以盛產花蟹聞名,一年產量高達三百多萬公噸,其他的魚蝦、蚌、龍蝦、烏賊也不少,每到周休二日就吸引許多愛吃海鮮的老饕。到這裡,可以親自挑選海鮮,店家都貼心提供代客烹煮的服務。

富貴角公園

位在富貴角岬及石門礁岸所形成的老梅海灣地形內,擁有豐富的海岸特殊景觀,包括風稜石、石槽與沙丘等,公園裡設有富貴角步道,沿著步道更可銜接到富貴角燈塔、富基漁港、老梅社區等。

白沙灣海水浴場

沿著北部濱海公路兜風,一定會發現這塊適合賞海景、吹海風的白色沙灘,綿延一公里的貝殼白沙,在碧海藍天的映照下,令人心曠神怡。自日治時代起就有「臺灣鎌倉」美稱的白沙灣海水浴場,是由富貴角及麟山鼻合抱而成的半月形天然海灣,向來以「沙白水清」聞名。來到這裡的遊客,除了享受踏在貝殼沙上腳底的細緻感受,還有各式各樣的水上活動可以參與,游泳、釣魚、帆船、潛水、玩風浪板,都是夏日最受歡迎的活動,沙灘旁小丘還是滑翔翼活動的良好場所。

青山瀑布

青山瀑布位於石門區老梅溪上游尖山湖一帶,舊名「尖山湖瀑布」,高約十公尺,水量盈沛,氣勢雄壯,屬於陽明山國家公園範圍內,現已開闢一條長約1.3公里平緩舒適、林蔭遮蔽的步道,可通往青山瀑布,很適合全家攜伴於週休假日前往踏青。

聖明宮千年雀榕

這株老雀榕樹齡已超過二百五十歲,地方上稱為「千年老樹公」。仔細觀看這株珍貴老樹,在樹幹突出的樹瘤部分,有個狀似豬頭的樹瘤,加上在豬槽潭的附近,當地鄉民認為這是天蓬元帥化身顯靈的證明,因而聲名遠播,有「千年豬頭神樹公」的稱號,仔細看看老雀榕「豬頭」的模樣,不管是在神情、體態上都唯妙唯肖,栩栩如生,讓人嘆為觀止。

十八王公廟

十八王公廟的全名為乾華十八王公祠,乾華指的是所在地石門區乾華里,在地人則稱為阿里磅。長久以來香火非常興旺的十八王公廟,相傳是在清領時期,載著17位福州商人及一隻狗的帆船,在途中不幸翻覆遇難,而漂流至石門的乾華里,居民遂將其合葬於山腳下,爾後,每逢年節,附近的居民便紛紛上香祭拜,以十八王公相稱膜拜。傳說自此以後,里人討海遇到危難時,經常會碰到十八王公顯靈相救,於是人民乃集資建小廟加以奉祀,小祠建成之後,顯靈的事蹟愈多,信眾也慢慢擴及整個北海岸,終而成為北臺灣相當具有知名度的有應公廟。

石門金鋼宮文物館

是臺灣第一座以四面佛為主神奉的廟宇。本寺為佛、道、儒三教並存,可說是臺灣民俗信仰之縮影。廟後更有著臺灣最大臥佛以及儒家始祖至聖先師孔子塑像,因此吸引信徒香客競相朝拜。

金山慈護宮

慈護宮位於金山區金包里街。清領時期,媽祖神像從海上漂流至野柳,為漁民發現迎回,設壇供奉,後經聖母神意,指示建廟金包里街。現廟中尚存有西元1873年建的龍柱,浮雕雅緻,另有清領時期的對聯,「慈泉人猶一人聖宮昭字宙,護弟子若赤子母德配乾坤」。

朱銘美術館

當代雕塑大師朱銘,最初是為了解決大型作品的存放問題,後來藝術家的性情讓他從大自然中找到靈感,他決定興建一處展現他畢生傑作,以及供藝術家發揮創意的園地。他看中了金山的好山好水,在這處依山面海的地方,規劃出占地11公頃的藝術公園,依據不同地形地貌,呈現出雕塑大師不同時期的重要創作,在戶外的雕塑作品分別劃分出太極廣場、人間廣場,以及運動廣場。

芑豐居

堪稱金山當地最華麗的古厝「芑豐居」,屋主當年在北臺灣富甲一方,號稱李佈公。依照清朝制度,除了廟宇宗祠外,只有當官或中科舉的人家,才有資格建造燕尾裝飾的屋脊,這座李芑豐古宅可能是官宦世家,才能建造出如此華美大器的住宅;典型的三合院形式,格局方正的正屋,以及左右護龍,看來氣勢非凡,最特別的是前院外埕還保有目前臺灣少見的半月形風水池!

金包里老街

金山老街曾經是清代時的商業老街,泉州移民到下中股庄建立街肆,街長約一公里,以金聲橋為界,分為頂街與下街,街區以慈護宮為起點,距今有三百多年,建地面窄進深,依然保留著「亭仔腳」的建築特色,是目前北海岸僅存的清代老街,為昔日金包里住民主要的農產、漁獲集散地。

燭臺雙嶼

燭臺雙嶼高約60公尺,有著淒美「夫妻石」的傳說故事流傳著,這裡原本是金山岬的一部分,後因板塊運動形成橫直交錯節理的岩石,再加上海水及風不斷地侵蝕結果,使其與岬角分開,小小的海島經過長時間的海浪侵蝕,下方的海蝕洞逐漸貫穿成海岬,形成類似石門的海拱,後來海拱頂部崩塌,形成兩座海石柱形的顯礁,石柱岩基相連,水面上分歧為雙嶼,外形像兩座燭臺,所以被稱為「燭臺雙嶼」。

中角沙珠灣

由於擁有灣口內凹的沙岸地形,四季北風吹入,帶來一波波漂亮的超高浪花,使「中角沙珠灣」變成北臺灣絕佳的衝浪地點,每到假日總是聚集許多衝浪客,在海面上乘風逐浪。這裡也有多家俱樂部提供浪板租借與教學。另外,這裡也是遠眺金山八景之一「燭臺雙嶼」的據點,遠眺遠方夫妻石猶如兩個燭臺並列對望,十分有趣。

金包里大路

魚路古道,古稱魚仔路或金包里大路,海拔平均500公尺,屬新北市金山區。為當時的金包里漁民運送魚貨到大稻埕等地的必經道路,自陽金公路頂八煙站起至冷水坑,沿途的人文、生態,為古道中最精采及保存最完整的路段,後段即現今的「天母古道」,是一條綠蔭濃密、涼爽便捷的古道,適合全家同遊。

跳石海岸

沿著臺2線往石門方向前進,山壁緊臨著海岸,岸邊散布大大小小的礫石,這是幾萬年前由大屯火山活動所噴落下來的礫石及山崩所滾落的石塊,皆散佈在這片海域的海崖邊,經過長期海浪衝擊,使得這一帶的石塊顯得渾圓,造就出一直到石門的發達礫灘。

野柳地質公園

為大屯山餘脈伸出海中的岬角,受到水或風的侵蝕作用影響,呈現特殊的景觀。除有天然奇岩、豐富的海洋生態,還有漁村風情,是北臺灣極負盛名的地質公園。

天峰谷

在汐平公路上的仁愛橋橋下,有一座天然游泳池,由橋下的步道往上走可達東山瀑布。東山溪畔是遊客戲水及烤肉的理想所在,附近的嶺秀休閒山莊及石門峽都是不錯的賞景遊憩地。

拱北殿

新北市汐止區的賞楓勝地「拱北殿」,每年約在11月下旬後至12月下旬,滿山的「槭樹」楓紅就會引來大批的觀光人潮,加上山下汐止的巷弄美食魅力,一到假日各家名店都熱鬧滾滾。 拱北殿是新北市的百年古剎,廟殿古樸素雅,很有日本神社的風格,入山口採神社鳥居形式,只要寒流一過,楓紅滿山頭,隨風飄落肩上的悠閒,不用去日本,就能感受秋季詩情畫意的極致表現。

大尖山風景區

標高460公尺的大尖山可說是汐止後花園,隨季節變幻著不同風情,初春山櫻花綻放,夏天螢火蟲點點發光,秋末楓葉染紅山頭,而周邊瀑布群水量豐沛,如茄苳瀑布、秀峰瀑布等也很有看頭。可從天秀宮或天道清修院兩處登山口,沿著石階步道上山,這裡居高臨下,可全覽大臺北盆地,周圍山巒層層疊疊、濃淡有致,宛如潑墨山水畫,夜晚更可看到萬家燈火的景象,是欣賞台北101大樓跨年煙火的絕佳景點。

石門峽

保長坑溪是基隆河在汐止的最大支流,石門峽就位於保長坑溪下游,沿溪景色秀麗宜人,一路通往平溪,是汐止景觀中豐富的觀光勝地之一。著名的石門峽,係由河溪自然沖積形成的,環境十分清幽,沿溪有石階小徑,並設有石桌、石椅,可提供休憩,非常貼心。不管是玩水、踏青,每年夏天總是吸引許多的遊客前來。在石門峽上面有一條吊橋,過去是石門通往汐平路重要的交通要道,至今還有少許當地的民眾在使用。

黃金博物園區

位於瑞芳區,是臺灣首座以生態博物館為理念所打造的博物園區。主要館舍有黃金博物館、本山五坑坑道、太子賓館等。此外還有地質公園、金瓜石神社、黃金瀑布等人文與自然生態景觀。

九份老街

九份以悲情城市這部電影名聞海內外,是臺灣知名度最高的國際觀光勝地之一。孤懸在山丘上的九份山城,以能鳥瞰基隆港山海險峙,霧雨迷濛的美景而聞名。九份老街為基山街,昔日稱為「暗街仔」,為九份主要街道,商店林立,夾道五花八門的小店很多,假日遊客蜂擁而至。另外,九份街道由「三橫一豎」等四條道路為主,三橫指的是基山街、輕便路、汽車路,一豎就是貫通這三條的豎崎路。在九份的巷弄中,可以多走樓梯,隨處繞繞,逛逛各式各樣的特色小店,發現九份山城之美。

黃金瀑布

位於金瓜石往水湳洞的公路邊。一般瀑布乃水流行進間因地勢落差而造成,黃金瀑布卻是地下伏流湧出地面,前後都見不到溪流。流水的大小、走向還會因為雨量的多寡而呈現不同的面貌,大雨過後,水量豐沛最為壯觀。雨水滲入礦區後,與黃鐵礦和硫砷銅礦接觸,經過「氧化還原」與「鐵菌催化」,使瀑布水呈現金黃偏橘色的酸礦水,後人美其名為「黃金瀑布」。

草嶺古道

為古淡蘭古道遺址的一段,由貢寮區跨越縣界草嶺至宜蘭縣,長8.5公里,是臺灣目前僅存清朝所遺二條古道之一,全程步行約兩個半小時。途中有跌死馬橋、古榕樹、仙跡岩及已列為三級古蹟之「虎」字碑和「雄鎮蠻煙」碑,崙頂並有一座跨兩縣之百年小福德祠,廟內同時供奉土地公與土地婆,頗為罕見;登臨草嶺頂,遠眺東太平洋、海上龜山島,雄偉壯麗,回首俯瞰山下幽谷,峰巒連綿,令人心曠神怡。

福隆海水浴場

福隆貢寮一帶的海岸線佈滿了細軟金黃的海砂,優美的弧型海灘,配上藍天碧海,讓福隆博得黃金海岸的美譽,雙溪河在此入海,形成內河、外海的雙重景觀,彎月型的彩虹橋連結兩處,內河河面寬廣、水流平穩,適合從事風帆、獨木舟、拖曳傘等活動,外海的海水浴場寬約60公尺,長約3000公尺,可從事游泳、戲水、灘地活動等,每年的貢寮海洋音樂祭更是吸引成千上萬的人們前來狂歡,成為亞洲相當具有盛名的海洋音樂祭典。

鹽寮海濱公園

鹽寮海濱公園占地80公頃,是東北角的遊憩景點,綿延3公里,迄於福隆的金黃海岸,適宜從事游泳、沙雕、沙灘排球、灘釣等多樣化的遊憩活動。鹽寮曾為日治時期登陸點,海灘旁即建有「鹽寮抗日紀念碑」,以憑弔過去英勇抵抗日軍登陸的義士先烈。園內公共設施齊備,未來更將與福隆連成完整的遊憩帶,沿線設有景觀平臺、步道、自行車道等,可有多種的遊憩選擇。

十分瀑布

位於平溪區,地處基隆河上游瀑布群,由於岩層傾向和水流方向相反而形成瀑布奇觀。瀑布高度落差大、寬度廣,水瀑壯麗,氣勢磅礡,為臺灣最大的垂簾式瀑布,有「臺灣尼加拉瀑布」的美稱。

碧潭風景區

碧潭為臺灣昔日八景之一,位於捷運新店站附近,處於新北市新店區的中心位置,新店溪流經此地,形成水色澄碧,平靜寬廣的河面,因名「碧潭」,是歷史悠久的遊覽勝地,岸壁陡峭又稱赤壁潭。從渡船頭至碧潭大橋,面積為27公頃,是歷史悠久的遊覽勝地。

深坑老街

深坑老街是許多都市人周休二日出遊的絕佳旅遊點。看到入口的大茄冬樹,就知道老街已經抵達,遊客可將汽車停放在老街口的立體停車場,再步行至老街內走逛。如果不開車,搭客運、公車也都十分便利。近年區公所大力推廣「深坑四寶」:綠竹筍、黑豬肉、白豆腐與文山包種茶,餐館業者也都配套推出了引人食指大動的「四寶餐」,使得到深坑老街吃美食的印象,更深植人心。

深坑黃宅永安居

永安居現為三級古蹟,深坑古厝中最廣為人知的一處宅第,屬於深坑黃姓家族所有。位於106縣道上,依山勢坡度於1912年建造。層次分明、工構嚴謹,處處充滿防衛家園的設計,是很典型的「防衛型」古宅。為了遏阻盜匪,銃樓、銃孔、多層次圍牆,將宅院保護得嚴嚴實實,維安可說是做到了真正的滴水不漏。此外,永安居也集臺閩建築之大成,工法講究、風水講究,例如,泉州安溪樣式的燕尾圓弧屋脊。

五重溪瀑布

在烏福管制站附近,又名「蘭吼瀑布」。瀑布位於烏來區最南方,因岩層軟硬差異及落差切力互異而形成高低差距大,且溪瀑重疊而下的現象,為常流性瀑布,雄偉壯觀,經年不斷。河水清澈見底,未受塵染。由於地勢陡峭,溪谷縱橫,極適合登山、森林浴、觀景、賞瀑等綜合性生態旅遊活動。

空中纜車

高達80公尺的烏來瀑布自峰巒之巔傾瀉而下,白色水帶渾然天成,波綠紛飛每每吸引遊客駐足對岸勇士廣場靜謐觀賞。溫泉街旁橫跨南勢溪的烏來纜車,除呈現烏來迷人地標,凌空而上,也是俯瞰瀑布的絕佳位置。

潑水祈福

中和區為泰緬華僑在臺最主要的落腳處,華新街一帶聚居一萬多名緬僑,是全臺緬僑居住最多的地區,異國風眛濃厚,讓華新街有「緬甸街」之稱。潑水祈福是雲南、泰緬一帶的傣族最重要的年度盛事,活動在每年4月13至16日舉行,又被稱「宋干節」,意即潑水節。

鶯歌陶瓷嘉年華

鶯歌區是臺灣陶瓷產業的發展重鎮,從清領時期就開始發展窯業,至今已有上百年歷史,堪稱為「臺灣陶瓷的故鄉」,每年舉辦的「鶯歌陶瓷嘉年華」,更是受到全國矚目的盛大活動。歷屆的陶瓷嘉年華,不管在靜態展覽,或是動態活動上,每年都有不同的主題,節目也經過精心設計,讓大家可以賞陶、聽陶、玩陶,進而更認識陶。隨著時代與科技的進步,鶯歌陶也逐漸擺脫傳統陶土的黑灰工業色彩,賦予傳統技藝新時代的面貌。

貢寮國際海洋音樂祭

貢寮國際海洋音樂祭從民國89年開始舉辦,一連數天的搖滾馬拉松演出活動中,福隆海水浴場將集聚來自臺灣與世界各地的重量級搖滾團體,無論是迎著海風隨著吉他樂曲隨意搖擺,亦或是感受令人目不轉睛的高科技舞臺燈光效果,加上強力重拍音樂震撼,每場表演都精采絕倫,每次舉辦都吸引幾十萬愛音樂、愛樂團的遊客參加這場盛會。

平溪天燈節

早期是平溪人為躲避盜匪、互報平安而施放的信號,如今則演變為民眾向天祈願、求平安的祈福活動,並與鹽水蜂炮齊名,成為臺灣元宵節極具民俗色彩的活動。

永和豆漿

永和最為人知道的小吃應該就是「豆漿」,這豆漿泛指豆漿、燒餅、油條等北方小點,在當地是頗受歡迎的餐點選擇。開店超過50年的世界豆漿大王,連老蔣夫人都曾是坐上賓,為了滿足現代大眾的需求,也有臺式、港式口味,24小時營業,隨時提供新鮮實在的小吃。

牛角麵包

福美軒餅舖是由羅福清,於民國47年創立,傳承至今,店齡已超過50逾年。除了門口的金牛角寶寶做為吉祥物之外,沒有花俏的廣告招牌,沒有引人注目的宣傳噱頭,在福美軒餅舖狹長型的店面裡頭,只有相當簡樸的店內陳設。曾經得過競賽金牌獎的漢餅大師羅福清,結合傳統漢式糕餅與現代西點麵包製作技巧,嘗試多次、終於突破了製作技術上的瓶頸,成功烘焙出外酥內軟、層次豐富,又有濃郁奶油香的「金牛角麵包」;一推出即大受歡迎,現在已成為福美軒餅舖平日唯一販賣的特色商品,為傳統糕餅店開創出一個現代化經營的嶄新契機。

紅心甘藷

自民國69年起,金山農民開始種植臺農66號紅心甘藷,本區所種之紅心甘藷,因海口多風,品質佳、澱粉含量高、鬆軟可口,營養價值高。每年夏末秋初採收,除可蒸、煮、烤、炸之外更可做出各式各樣美味的點心,是富含胡蘿蔔素、纖維質的健康食品。

茭白筍

金山區栽培的筊白筍,均配合政府減少便用農藥政策,所以食用時,絕對安全。每年的10、11月份,秋高氣爽、景色宜人,當您暢遊金山區之餘,不妨也注意路旁水田,迎風飄揚名貴水生蔬菜的風采,也可一飽口福,品嚐筊白筍富含高纖維量、質細昧美的滋味。

坪林包種茶

坪林區高山環繞,少平地多陡坡,因地形和氣候條件,形成滿山茶園的獨特景觀,茶的產銷是其主要的經濟來源。西元1997年設立茶業博物館,強化文山包種茶的產銷,也帶動坪林的觀光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