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臺灣本島西南部,東以中央山脈與花蓮縣、臺東縣為界,西瀕臺灣海峽,南以高屏溪與屏東縣為界,北以二仁溪及烏山嶺連接臺南市、嘉義縣及南投縣。
約 2947.6 平方公里
山地面積超過總面積的二分之一,其餘為丘陵、平原。地是東高西低,地形起伏變化大。主要河川為高屏溪、二仁溪。
屬副熱帶氣候,高山地區則隨高度呈現不同的氣候類型。年均溫約 25 度,夏季是一年中降雨較多的時期。
約 277.3 萬 (108年12月)。人口密度以新興區最高,桃源區最低。境內人口大部分集中在西部沿海地區,東北部較少。
朱槿,又稱扶桑或大紅花,原生於中國大陸,約二百多年前,自華南地區引進臺灣,目前在臺灣地區十分普遍,是一種傳統的行道綠籬,在許多公園、校園裡處處可見。朱槿不僅是高雄市的市花,還是馬來西亞的國花、美國夏威夷州的州花。
鄭成功驅荷復臺後在此區行屯田政策,之後其子鄭經與其孫鄭克塽歷經改革建設。清據臺灣屢經改制,清光緒13年,調整行政區域為三府一直隸州三廳十一縣,該區仍屬鳳山縣。日據時期建制亦多有變動,民國13年廢高雄郡街,設立高雄市直屬高雄州,此為高雄設市之始。臺灣光復後正式成立高雄市政府。民國35年合併縮編為鹽埕、鼓山、左營、楠梓、三民、新興、前金、苓雅、前鎮、旗津十區。民國36年五月,臺灣行政公署改制為省政府,高雄市遂隸屬於臺灣省政府,成為省轄市,民國99年12月25日高雄縣市合併,鄉鎮市改為區、村改為里。
是最早聞名全臺的「惡地」景點,為雨水與河水在質地軟弱、青灰色且略含鹽質的泥岩區,經年累月侵蝕而成的奇特景觀。放眼望去,只見土黃色、光禿的尖峰利脊,寸草不生,有著淒涼荒漠之美。
是日治時期台灣第一座現代化機械式製糖工廠,見證了台灣製糖的歷史。廠區內糖廠辦公廳舍整體建築模仿荷蘭東南亞殖民地風格,迴廊與連續拱門則仿自歐洲建築風格。
早期,渡輪為旗津居民往返高雄市區的唯一交通工具,目前更發展成為旗津特色。撘乘渡輪行經兩站之間雖然只有幾分鐘的航程,卻有著瀏覽高雄港灣的最佳視野,承載著許多旗津人的記憶。
天主教玫瑰聖母聖殿位於愛河畔,建於清咸豐9年(西元1859年),由道明會西班牙籍神父郭德剛來臺所創,是臺灣地區天主教發源地。當時他在現址先建一座稻草搭建的教堂, 同治元年(西元1862年),再以紅磚、咾咕石及三合土混合建築,命名為「前金玫瑰聖母堂」,現為高雄教區的「主教座堂」。民國17年(西元1928年)全部重建成文藝復興哥德式建築,雕飾華麗,是高雄地區最典型、最古老的教堂,也是臺灣天主教徒心目中的「聖殿」。
高雄清真寺創始於民國38年1月,是由隨政府遷臺之軍公教人員中篤信伊斯蘭信眾倡議籌款設立。其時除臺北剛創立之麗水街清真寺外,高雄市興建全臺灣第二座清真寺。最初在高雄市五福四路117號典租樓房一間 (共270平方公尺),旋因空間太小,於民國79年遷至現址臨時工地內禮拜,民國80年12月新寺結構體全部竣工。該寺建築與臺灣一般建築迥異,內外採墨綠色系,可開放一般民眾參觀。
高雄85大樓原名為東帝士建臺大樓或東帝士85國際廣場,由於地上樓層有85層樓故得其名,是位於臺灣高雄市苓雅區的一幢摩天大樓,樓高378公尺,共地上85層,地下5層,完工於1997年。高雄85大樓是高雄最高的大樓,在臺北101完成之前也是臺灣最高的建築物,曾經名列世界前10名高樓。樓內設有觀景臺可供民眾一覽大高雄著名的美麗夜景。
愛河原名高雄川或高雄運河,源出於高雄縣仁武鄉八卦寮向西流經覆鼎金、新莊仔、凹仔底後進入市區,將高雄市一分為二,由高雄港出海。 愛河又稱仁愛河,但大多數人仍以愛河名之;早年河川清澈,由高雄橋到七賢橋這一段風光旖旎,頗具詩情畫意,兩岸河濱公園綠樹成蔭,散步小憩,為市民休閒好去處。 近年市府耗資四十餘億元,大力整頓愛河污染,並興建污水下水道系統,愛河污染已起死回生,並有計劃地次第整建兩岸綠帶,闢成帶狀公園,已再度成為觀光客心目中風情萬種的美麗河川。 一條展演著城市發展與進步的河流,蛻變後的愛河,如今水岸花香,其中介於河北二路至五福四路間的河道剛好流經本區,本段是愛河最美的一段水路,也是遊客最常到訪的區段,每年在此舉辦的龍舟競賽及元宵花燈,總吸引數以萬計的名眾參觀。
該館建築興建於西元 1938 年,臺灣光復後改為「高雄市政府」,西元 1992 年,市府搬遷於苓雅區。由於本館為帝冠式建築,且曾為高雄市役所,舊高雄市政府所在地,高雄市政府於西元 2003 年公告為「高雄市歷史建築」,西元 2004 年高市府公告為「市定古蹟」,後經市府規劃為「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於西元 1998 年 10 月 25 日正式開館,並以保存及發揚高雄地區之歷史文化為工作目標。
座落於壽山南麓的高雄市忠烈祠原址是日人建造的「金刀比羅」神社,幾經修建重整,增添了山門、正殿前殿及迴廊樓台,搭配中國傳統宮殿式金黃琉璃瓦,充滿莊嚴宏偉的氣勢。忠烈祠四周種滿了古松,環境清幽,祠前綠意盎然、古色古香,近年市府更在忠烈祠旁架設LOVE觀景高台,浪漫的巨型裝置藝術為忠烈祠的剛強氣息增添柔美色彩,居高臨下眺望港都美景,氣勢雄偉、景緻壯觀,已成為遊客拍照、踏青及飽覽大高雄日夜不同丰采的最佳勝景。
西元1866年,在打狗港口哨船頭小丘上設立領事館,處理關稅及商務。據文獻研究,先前兩年英商天利洋行即已在該地建造一棟洋樓,英國首任駐打狗領事郇和﹝Robert Swinhoe﹞很可能即承租這座洋樓作為領事館。該建築不僅在近代建築及歷史上都有其研究價值。現領事館幾經整修,已經闢為高雄史蹟文物館,西洋古樸式的建築風格常吸引許多人參觀。
「西子灣」是高雄著名的避暑勝地,在抵達西子灣入口處右方的山坡,有一個白色「之」字型的階梯,在一片綠意中顯得特別鮮明,拾級而上,一步山、一步海,彷彿是一趟朝聖之旅。打狗英國領事館是建於1879年的英式建築,領事館位於哨船頭碼頭邊,領事官邸則建於小山丘上,背山面海,是臺灣現存年代最久的西式近代建築,更是英國政府在臺灣的第一座領事館。
園區內完整保存官邸及領事館以及一條相互連通的登山古道。手輕撫過打狗英國領事館官邸得每一塊紅磚,都能感受歲月的痕跡,歷史在你的手中,而高雄美景就在腳下,在這個山海交接處,好風景一網打盡。建議造訪打狗英國領事館官邸的最佳時間是下午到傍晚時分。往東望,整個高雄港區的壯麗景觀一覽無遺,高雄85大樓、夢時代摩天輪,形成一幅熱鬧繽紛的現代畫作;向南看,與旗津漁港遙望,漁船、渡輪往返,偶爾傳來汽笛聲,顯得平靜而悠閒。往西望,則是臺灣八景之一的「西子夕照」,時而平靜無波、時而波瀾壯闊。園區內更結合了休閒餐飲,讓民眾可以在此用餐、品茶,讓古老建築展現新的浪漫情調。
雄鎮北門為哨船頭砲台之門額題字,這座小型砲台於清光緒元年由鳳山副強王福祿督造,並聘西洋技師設計。與港口南岸的旗後砲台同時期建成,互成犄角,共扼打狗港,它的位置較低且近海,在防衛戰術上有其特殊作用。日治以後逐漸荒廢,營舍被充為港口信號管制所,在砲台內建造辦公房舍,而大砲亦被移走,今已不存,只剩弧形砲座。但現今尚可見砲台城門及完整的厚牆垣。 城門額『雄鎮北門』字體碩大,筆力雄渾,與宏偉的城門相互輝映。 砲台門有如一般中國式城門砲,但不用圓栱構造。據文獻志書記載,它初建時周圍約里許,內有營房八間,後來劉銘傳時期又安置兩座英製的六吋口徑阿姆斯壯大砲,這種大砲是當時最好的防衛武器。在列強侵略中國的十九世紀,清政府力圖振奮,師夷之長技以制夷,其處境與精神是令人敬佩的。 雄鎮北門砲台與旗後砲台一樣,雖由外人設計,但卻融入了一些中國特色。砲台城門以紅磚砌成,其上有五個雉堞,雉堞有窺孔,城門上可容數人站立。 砲座前方的弧形牆以磚砌成。至於兵舍則採地下化,在入口斜坡兩側地下設置兵房及儲藏庫。砲台四周的厚牆以三合土與海邊的老古石壘成,形狀頗不規則,配合地形高低起伏。砲座前的牆垣使用版築法,外表上尚可見到一層一層的痕跡。這些特色都顯示出當年的建造技術非常高明,至今仍然很堅固,砲雖不存,卻頗令人發思古之幽情。
西子灣以夕陽美景及天然礁石聞名,區內包括了西子灣海水浴場、海濱公園、打狗英國領事館....等景點;可觀海景、遠眺高雄港;海水浴場極富熱帶氣息、南國風情,每當夜幕低垂,晚霞的照耀,漁船燈火閃爍其間,呈現海天一色美景。西子灣的西子夕照為高雄八大勝景之一,每到日落時分,沿著海岸護堤的石砌欄杆,成為欣賞落日餘暉的最佳位置。
在西子灣不遠處,哨船砲臺之門額題字為「雄鎮北門」,字體碩大,筆力雄渾。此為清光緒元年所建立,目前為國家三級古蹟。其與旗后砲臺同時期建成,互為犄角,如今大砲今已不存,只剩弧型砲座可供後人發思古之幽情。
高雄市立美術館位於鼓山區,原為埤塘滿佈的內惟埤溼地,1994年創建為南臺灣第一座公立美術館後,成為南部地區最重要的現代藝術文化樞紐,扮演著匯集本土與國際資源、展現藝術人文的重任。美術館佔地9500坪,建築外觀採用長型水平走向,分為地上四樓及地下二樓,除了館方典藏藝術品之外,以展出當代的國際藝術作品為主,展覽內容相當的豐富多元。前方長廊道所圍出的戶外劇場,還可以提供陳列大型的雕塑作品及戶外表演。另於2005年開設「兒童美術館」,強調兒童藝術教育及主動學習,提供兒童更多發現、探索、體驗藝術經驗的場域,同時透過互動式遊戲,啟發藝術創意潛能。在兒童館中有豐富、有趣與多樣性的教育展示設計,讓孩子透過遊戲潛移默化,進行發現藝術的豐富及美好。兒童美術館周圍像是兒童樂園,大樹下的園地有腳印迷宮、沙灘和藝術搖籃座椅,是親子共享及美術教育的樂園。 館外規劃為美術公園,風格材質各異的雕塑品與裝置藝術共有四十多件分佈於公園湖畔樹林草原之間,展現多元的視覺效果,也使自然環境延伸為美術館展場的一部分。高雄市立美術館結合內惟埤溼地生態,是結合生態、藝術與休閒於一身的文化聚點,在蟲吟鳥唱、波光瀲灩的自然環境中,藝術正像翠綠新芽,於南臺灣豔陽下生根、滋長、茁壯。
旗津與鼓山之間的交通,在明清時代僅靠竹筏、舢舨渡,險境叢生,時生意外,涉渡者須打鼓鳴鑼,焚燒紙錢,以避災厄。風湧大,便處於交通斷絕狀態,兩地往來極為不便。1910年(明治43年),打狗巡航船株式會社成立,採用石油發動機船載渡旅客;1912年由打狗內地人組合接辦經營,直到1920年由高雄街引繼經營權。1924年實施市制後,交由市役所收歸公營,成為市營公共事業之一。民國43年,先後建造四艘鐵殼渡輪,取代原有的木殼渡輪及汽艇;民國74年後加以改建,以兩層式觀光渡輪航行往返於鼓山和旗津之間。
從鼓山到旗津,渡輪是最便利的交通工具,在渡輪站可見排隊的機車和民眾,航行至旗津渡輪站約需10~20分鐘,途中可欣賞美麗的高雄港風光。因此,鼓山渡輪站除了負責鼓山、旗津居民平日的交通連絡,也成為高雄市的觀光特色。
日本時期,日本為了宣揚武術道德在全臺各地興建武道場,高雄武德殿於西元1924年完工,內部主要分為兩大部分,東邊為劍道區,西邊為柔道區,約可容納一百人,是日治時期供警察及青年學子修練柔道、劍道的場所。高雄武德殿是臺灣現存唯一修整後與原使用功能相符的古蹟,是結合文化、體育、觀光的武術歷史藝術空間。武德殿為紅磚式建築,大門設計融入中國唐式風格,更特殊的是在牆壁上設有箭靶浮雕,象徵日本傳統的武德精神。目前這座空間交由社團法人劍道文化促進會經營,舉辦各種健道推廣活動,也開放遊客參觀及場地租借。
布魯樂谷佔地約8000坪,所有遊樂設施均向目前世界第一的水上樂園設施專業供應商Whitewater West Industries Ltd.訂製進口,並有九座沙塔式濾水系統,足以供應十座國際奧運水池標準水質,用以保持園區水質清澈。園區內救生員多數擁有國家級救生執照,當園區營業時,同一時間內現場保持最少27位、最多45位救生員,不但對遊樂設施的使用方式詳細講解,並確保園區內遊客的安全。
亞洲最大、全世界第二大(世界最大在法國巴黎)的應用科學博物館,外觀上十分具現代感。館內設有18個常設展示廳,3個臨時展示廳、科技教育中心、立體電影院、多媒體劇場、視廳圖書室等。展示內容可歸納為四大類主題:科技歷史與傳承、生活中的科技、材料與機槭、資訊與能源等。至於電影館內播放的是身歷其境的立體電影與多媒體劇場。科技教育中心則每月推出各種結合科技知識與娛樂的教育暨親子活動。
三民親子公園位於同盟路和寶珠溝之間,是一個狹長的公園,還蓋了一個人行拱橋跨過博愛路。公園中植物扶疏,包括光之塔景觀臺、兒童遊樂設施、戶外表演廣場、溜冰場。公園旁的自行車專用道,除了是休閒運動的好去處,也是鹽埕、鼓山區和凹仔底新市鎮的交通捷徑,區內光之塔是由廢棄電塔改建,為其主要特色。
三鳳宮舊名「三鳳亭」,建於1672年,是火車站附近一帶的精神中心。主祭為中壇元帥哪吒三太子,所以又稱為三塊厝太子爺廟,民國53年重建,61年完工,為全省最大的太子爺廟。三鳳宮據說首開二樓廟宇的建築模式,是廟宇建築型式的一大轉變。三鳳宮採北方宮殿式廟宇建築,全宮分為三進,前殿中央供奉主神哪吒太子,樓上凌霄寶殿祀奉玉皇大帝,後殿為大雄寶殿,祭祀釋迦牟尼佛和觀世音菩薩。因為是臺灣太子爺廟的翹楚,所以是外縣市信徒朝聖之地,而每年的農曆九月九日,當地盛典舉行熱鬧非凡。
高雄中學紅樓建於民國11年 ( 西元1922年),是高雄歷史最悠久的公立中學內的建物之一。建築風格為方正厚實的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紅磚建築,其中含有「紅磚折衷式樣」建築,現仍保存完整,建築物內的拱圈迴廊,為清水磚造建築,應為日治時期所增建。紅磚樓共有3棟,第一棟大樓一樓為行政樓層,二、三樓為教學樓層,第二及第三棟為教學大樓,由於該建築的關係,使得雄中成為高雄最有歷史特色的學校,亦是該校的精神堡壘。
蓮池潭位於高雄市左營區的東側,於楠梓車站下車步行約10分鐘後即可發現,該風景區南近龜山,北接半屏山,佔地75公頃,潭長1.4公里,寬400公尺左右。潭畔遍植垂柳,景致清幽。此處同時也是左營地區寺廟聚集區,如孔廟、啟明堂、春秋閣、五里亭、龍虎塔、永清塔等,為蓮花潭增添不少熱鬧景象,龍虎塔內繪有十八層地獄壁畫,最為令人樂道,為南部著名風景區之一。
春秋閣位於蓮池潭中,外觀為兩座小型中國宮殿式樓閣,分為春秋兩閣,為紀念武聖關公而建。前有一尊騎龍觀音聖像,兩閣曲橋相通,兩座閣樓合稱「春秋御閣」。閣洞內別有小型洞天,裡面繪有美麗五彩壁畫,亦有香油箱及神像供膜拜,算是該風景區一小型景點。
興隆寺是高雄著名的古剎,據該寺所存1689年(康熙28年)開山碑所載,興隆寺原建於1665年(明永曆19年,清康熙4年),位於興隆莊龜山山麓,原祀觀音菩薩,1719年(康熙58年)由知縣李丕煜重建,敬額「興隆寺」,寺後有石磴通天后宮,可供遠眺。1793年(乾隆58年),1885年(光緒11年)曾兩次重修。1939年(昭和14年),龜山及舊城被日人列為軍區要塞,興隆寺舊址被毀。臺灣光復後,民國37年遷建於新下街112號,改稱興隆淨寺,惜重建後已失原有古式建築特色。
平成砲台位於曹公廟正後方。道光十八年知縣曹謹為加強新城軍事防禦能力而建。該砲台內側有階梯直上,台面鋪有尺磚,正面橫額可見「平成」刻印。澄瀾砲台亦是曹謹於同年所建,該砲台已核定為國家三級古蹟,位於現今的立志街和復興街口,澄瀾砲台台座呈現不規則的八角形,牆面可見「澄瀾」兩字。訓風砲台位於中山路龍山寺右側巷內,在東門(朝陽門)城牆東南角轉角處。
位於中山公園北側,是岡山最著名的古廟,採宮殿造型。主祀天上聖母等神明,正殿前可看到一對異於臺灣傳統廟宇的石獅,屬日據時代神社遺跡,中山公園入口的牌樓則是日本神社的大門。清康熙五十一年,主神由信徒從臺南天后宮天上聖母分靈來到岡山,現位於壽天里公園路40號,該廟原位於平和路和維仁路交叉口,為昔時阿公店街市的中心,亦是早期岡山地區的商旅往來的信仰所託。
空軍軍史館於民國72年配合空軍官校校區整體規劃,籌建軍史館及軍機展示場。佔地三萬餘平方公尺,蒐羅陳列各類文物、史料、除役各型戰機等,內有已退役的空軍一號(搭載國家元首用)。停機棚內還有當年許多起義來歸的反共義士所駕駛的飛機,參觀者可以比較兩岸飛機的不同。開放時間為星期日,一般時間以團體單位向該軍史館單位申請。
阿公店水庫建於阿公店溪中的上游,位於其支流濁水溪與旺萊溪兩大支流的交會處,水庫攔溪而建,其溢洪道採取造型美觀的牽牛花式堅管溢洪道景觀設計,主要功能為防洪,次要功能為灌溉,壩身2.38公里曾是東南之冠。過去的阿公店水庫因為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加上一直又處在軍事要地上所以備受管制,一般人無法深入其地,直至近期才開放,讓遊客領略水氣氤氳之美。
該水庫是臺灣第一座多目標水庫,兼具防洪、灌溉等複合功能,施工期長達12年,壩身長達2380公尺,為當時遠東之冠。水庫中有草魚與鰱魚自然繁殖,該魚種從前只在大陸人工飼養,無法在池塘中自然繁殖,民國45年間,發現上游有自然繁殖現象,令學術界驚異。該水庫採「天井自然溢洪道」,水位滿時自然排洪,不同於曾文、石門等的「閘門控制溢洪」排洪設施。
中山老街建於西元1930,由當地旺族吳家率先建造,其建築特色仿傚西方巴洛克的古典風格,多具華麗及雕刻之物。建築本身以鋼筋混凝土構成,外表則以清水磚、磨石子及磁磚進行裝飾,巴洛克風格特別強調柱子、門窗及窗台的華麗樣式,因此隨處可見美麗紋飾,其中常見的有花草、鳥獸和貝殼等飾物,由於全街屋瓦相連,因此風格統一,外貌更見美觀、典雅。
旗山小火車站建於1911年,風格樣式屬英日混合,因此該站兼由木頭及磚造構成,左方有木造的八角形候車室,右邊則是三角形山頭,屋瓦以斜方向排列,門前騎樓是後來加建之物,騎樓兩側各埋了一個早期榨甘蔗用的石輪,整體造型簡約優雅。該站於1978年停止通車,且於1982年夏天拆除了周圍沿線鐵道。旗山耆老表示,當初這條鐵道也是林林鬱鬱,如果當初保持完整景觀應可媲美集集鐵道。
相傳建於清朝嘉慶年間,建築風格屬閩南式廟宇風貌,屋頂採傳統木造結構配合鋼筋水泥強化,屋脊飾物鮮明繁多給人繽紛熱鬧之感,瓦飾加入現代磁磚,內部梁架結構雄偉壯觀,木材據說採唐山珍貴福杉。該廟為旗山市區的主廟,正殿供奉媽祖,媽祖金身高五尺八寸是為軟身木雕,為該鎮的瑰寶,該廟是本鎮信仰中心,也是平日居民日常生活的聚集場所,現列為縣級古蹟之一。
旗山區的孔廟是民國七十四年,政府在中山公園內興建一座全國規模最宏偉的孔廟,當時剷平了神社公園、園內的相思林、石燈及石階等等。該建築模仿中國傳統的孔廟格局而且也是東南亞首屈一指的「孔廟」,雄偉的萬仞宮牆矗立在山麓備覺雄偉,在此可遠眺旗尾山將旗山美景盡收。除了一年一度在此地舉行教師節祭孔大典之外,鎮內許多藝文活動都在此地上演。
東門樓是美濃最具代表性的古蹟,當時村人為防外人來犯便於清乾隆二十年(西元1756年)興建此一個城門,其上門樓是庄民希望庄內能「文人輩出」故興建之,門樓上「大啟文明」為道光年間庄民黃懷雲高中進士後所題。中日甲午戰爭後日本接收臺灣,日軍攻城時毀壞該樓,於是日人於1937年重建該樓,1957年美濃人拆除日本人建造的門樓後重修成如今的樣子。
鍾理和一生命運乖舛卻仍執著於創作,為近代文學大家。民國68年林梅音、李喬等六人具名,發起籌建「鐘理和文學紀念館」,土地由鐘理和家人無條件提供,該館收藏鐘先生晚年生活資料及作品外,臺灣地區作家的手稿也在收藏之列,期望能達成「臺灣現代文學史料館」之目標。這裡是由民間合力所建第一座平民文學家紀念館,位於美濃區廣林里朝元路96號。
位於中正湖東北方,羌子寮溪及大坑溪的匯流處,其主要功能是表現美濃農村文物的特色。傳統的客家菸樓建築模式,再加上專人於館內導覽解說,都可讓遊客們了解到勤儉持家、務農為生的客家先民們,在這片樂土上艱辛開創的奮鬥歷程。它不但保存及推廣傳統客家文物,同時具有教學、休閒及加重社區活動等多方面的功能,也是遊客們來到美濃必定前往觀賞之處所。
太陽谷是位在金山里埤底巷的一處泥湖,地處偏僻,由於在泥湖周圍環繞的是鋸齒般的石灰岩山所溶蝕而形成的尖銳山脊,使得太陽谷的景觀彷彿是外星球一般荒涼與寧靜。因為雨水的侵蝕,將泥岩溶蝕成一道道銳鋒稜線,與泥湖整體相連成一漏斗形狀。寸草不生的荒涼景觀到了秋天時,生長在墨綠色湖泊中的遍生芒草,在陣陣寒風中搖曳更覺蒼涼。
在深水里有兩座的泥火山,在寂靜的山區裡就像兩頭黑色的怪物不時低鳴並且湧出泥漿,不分日夜地將泥漿噴出堆積後,變成一個小小的山丘,這種特別的景觀吸引了許多的遊客。泥火山活動是地下的石油氣及其他高壓氣體,混合著含有大量水份的低溫泥漿一同噴出,因為像高溫岩漿噴出地表的火山活動,且泥漿亦會堆積形成類似小型火山熔岩的地形,故稱為「泥火山」。
位在金山里的泥湖據說有一個悲淒的故事,傳說是一位受虐待的養女不勝苦楚在此投水自盡,由於泥湖噴發的聲音十分巨大且如人哀怨哭訴,所以養女湖的名稱就不逕而走了。相傳以前養女湖面積十分寬廣,每到了月夜噴發泥柱高達二層樓高,而今因人為因素規模漸小,新養女湖位於其下方,有逐漸擴大的趨勢。現在養女湖旁設置了觀看亭方便遊客駐足觀看。
佛光山位於高雄市大樹區的東北方,東傍高屏溪,是為全省聞名的佛教勝地,該區是在民國56年開始由星雲法師帶領著弟子歷盡艱辛修建成而成,該建築宏偉壯觀,其精神象徵「阿彌陀佛接引大佛」全身塑金高達120公尺,是為佛光山最明顯的建築。該區廣場設有480尊金身立像佛陀,在廣場另成佛國風貌。四周山明水秀自成十二美景,為南臺灣的佛教重心。
高屏舊鐵橋建橋的最大功勞者,首推總工程師飯田豐二先生,由於其對工作的負責盡職,以致積勞成疾,最後以四十歲的英年逝世於臺南醫院,死後由生前好友小山三郎等人集資建紀念碑一座,並埋葬他的遺墨在九曲堂火車站北一百公尺處,附近有一名從鐵路局退休的蘇進德老先生,自任職鐵道以後便自動看護著紀念碑至今,數十年如一日,才使得它成為光復以後未被摧毀的日本時代稀有文物。
橫跨高屏兩地的高屏舊鐵橋,曾名列亞洲第一長橋而聲名大噪,在新的高屏大橋完工後,便卸下八十年運載旅客及貨物穿梭南北的交通任務,在鐵橋停用之初,曾傳聞主管單位打算將它拆除,後來在民眾極力反對下才改變原議,由鐵路局轉贈高、屏兩縣市,作為觀光遊憩之用,舊鐵橋那美麗虹狀身影才得以繼續矗立在下淡水溪,和新橋遙遙相望,不時地喚醒當地的思古之情。
高屏溪斜張橋座落於高雄、屏東兩縣分界,全長 2617 公尺,為雙向六車道橋梁,長 510 公尺,為全球第二大斜張橋,主跨徑 330 公尺,側跨徑 180 公尺,A 型塔為 183.5 公尺。該橋具有跨徑長、重量輕、細長比大的特性,對於風力之影響敏感。該橋由中日承包商以國際合作方式共同施工,除充分展現我國工程技術水準,帶動南臺灣的經濟活動外,視覺景觀優美儼然成為南臺灣新地標。
紫竹寺建廟迄今已有 300 年歷史,為內門區的信仰中心。相傳清乾隆七年時水師提督吳必達路過此地時入寺參拜並題書「紫竹春生」匾額,此寺因此得名。每年農曆 2 月 19 日(佛祖出生日)、6 月 19 日(得道日)、9 月 19 日(出家日)均有盛大祭典。陣藝表演如宋江陣、龍陣、鑼鼓陣等等也會在上列節慶中表演,該廟會活動已成為臺灣十二大國際民俗觀光節慶之一。
藤枝森林遊樂區位於桃源區寶山里內,海拔1,550公尺左右,屬林務局楠濃林區荖濃工作站管轄,境內森林蒼鬱望如綠海波濤,因而又得名「森濤」同時亦具有「南部小溪頭」的美譽,林裡人造建築物不多,是喜好大自然活動的遊客最佳去處。區內種植多種高山樹木如:楓、杉、櫻等等,故擁有非常豐富的高山林相,區內植物隨著冬夏季節的變化而呈現不同景觀。
檜谷距離天池、長青祠約6公里,為南橫健行路段的精華之一,成群的巨大檜木聳天林立因此得名,該區是南橫公路上原始森林景觀最為壯觀的地方,一株株千年巨大的檜木,矗立在雲中令人驚嘆,海拔標高約2454公尺。長青祠為紀念興建南橫公路而犧牲的工程人員所興建,由於該祠位在山頭且山勢陡峻,加上通往長青祠這190階梯年久失修,而且山區空氣稀薄故拾級而上並不容易。
興達港位於茄萣區崎漏灣海岸,為高雄第大二港,亦為西南海岸近海漁船主要的作業基地。該區盛產烏魚故為臺灣主要烏魚交易中心,同樣也是遠東地區最大的遠洋漁港。現正計劃藉由休閒旅遊來活絡地區經濟,欲結合漁業與人文發展,加之縣政府也積極推動『高雄市興達漁港港區休閒景觀美化工程』,希望該港同淡水漁人碼頭一般,藉由情人碼頭成功轉型為觀光遊憩性碼頭。
宋江陣的陣勢相傳出自水滸傳送將攻城的武陣,由108名英雄好漢組成。內門宋江陣遠近馳名,每年舉辦的宋江陣系列活動已被交通部觀光局列為臺灣十二大節慶活動之一。
因甲仙山坡地屬肥沃腐植土,地質特殊,且氣候適宜,所生產的檳榔心芋頭個頭飽滿、質地鬆脆,製作出的芋冰也特別好吃,吸引許多慕名而來的遊客。
興達港附近海鮮餐廳林立,漁市裡有剛捕撈上岸的各式海產,豐富多樣的海鮮使興達港成為南臺灣觀光客最常造訪的漁港之一。其中以鮮美的烏魚最著名,烏魚子更是年節送禮的熱門禮品。
油紙傘在客家人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製傘技術相傳是六十多年前廣東梅縣師傅來臺傳承。現在,油紙傘已從實用性轉變為觀賞、裝飾的性質,成為代表美濃和客家文化的重要表徵。
早期,岡山因地利之便成為羊肉集散地,附近店家眾多。每家的湯頭都各具特色,羊肉採用土產閹過的肥壯公羊,肉質鮮美富彈性,再搭配岡山特產的豆瓣醬,盛名享譽全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