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地圖 基本資料 地名由來 景點 節慶 特產

位於臺灣本島西北部,西北臨臺灣海峽,東北以李崠山及雪山山脈與桃園市相鄰,東南以雪山山脈與宜蘭縣、臺中市相鄰,西南隔鹿場大山、獅頭山、八卦力山及新竹丘陵與苗栗縣相接。

地形圖

衛星圖

行政圖

面積

約1427.5平方公里

地形與水文

地勢由東南向西北逐漸降低,全縣除鳳山溪、頭前溪河口一帶為沖積平原及部分為河川谷地外,其餘多為山地、丘陵、臺地。主要河川有頭前溪、鳳山溪、客雅溪等。

氣候

屬副熱帶氣候,夏季盛吹西南季風,秋冬季為東北季風。風大為其氣候特點。

人口

約 55.7 萬 (108年2月),人口密度以竹北市最高,尖石鄉最低。

縣花

茶花,茶花是一種具有高度觀賞價值的木本花卉,其樹形變化多、高矮不一,有的可達 4、5 丈,有的僅及數尺,故茶花不僅為灌木類花卉,且為大喬木類之樹木。每逢花期可欣賞到富有變化的花朵,無花時亦可欣賞其多變化的樹形及葉片。因新竹縣是農業縣,盛產茶葉,栽植面積及產量均占全臺三分之一以上,因而選定茶花代表新竹縣農村欣欣向榮的景象。

新竹古稱「竹塹」,為昔日平埔族「竹塹社番」所居住之地。清康熙二十二年,臺灣併入清朝版圖,竹塹歸諸羅縣管轄,始有漢人至此開墾。雍正元年改屬淡水廳,至光緒元年淡水廳分為淡、新二縣,改竹塹稱新竹並首度設縣。

林家祠

林家祠堂正門書有「林家祠」,字體蒼勁古樸,正廳恭奉林家列祖列宗牌位,屋宇懸掛光緒、咸豐年間的匾聯,現為林氏宗親之所在。大夫第之前廳已拆,現為一簡單平房,屋脊為燕尾式,正廳亦列有聯匾多幅,中間公廳屋樑上懸有「貢元」、「武魁」、「文魁」、「節孝」等匾,以紀念林氏一族的科名。

問禮堂

位於竹北市六家聚落,取意於祖先林放之問禮於孔子,子曰︰「大哉!斯問」,遂號之。創堂之初作用有二,其一,用之接待賓客,其二,作為父子兄弟之辦公議事場所。該堂為傳統之四合院建築,前後三進,左右各有跨院客房,迴廊通處是圓形拱門,前堂板牆設有箭孔,樑柱多為福州杉木,古色古香。地勢較高,鳥瞰其上尤覺氣勢磅礡,亦稱北帝廳。

太和宮

目前所見的規模是一棟「二殿二廊二橫屋」加鐘鼓樓的建築。三川殿及正殿大木構架及雕刻均保留原貌,頗具歷史價值,特別是木造部分是新竹縣廟宇難得的佳作,從三川殿步口上方的看架斗拱有如網目之連結,壽樑補間斗拱、掉筒、藻井、通隨等均具極高的藝術價值。此外,本廟之石雕、泥塑裝飾也極具藝術價值。

劉家祠

又稱劉氏家廟,清領時期,新埔地區同籍同宗的劉姓族人共同出資興建家祠,奉祀劉家共同始祖漢高祖劉邦的祖父劉榮及歷代始太高曾祖神位。 在平面上採用「單門樓一橫加圍屋式」的不對稱平面,平面採用多環重疊的重環形圍繞著核心以達到防禦上的需要。由於地形限制,右側外伸護龍採取內縮退入處理,與其他一般客家住宅「伸手廊」形式截然不同。廳堂位於中軸線上的端點,且與左右兩廂共同圍繞出一個中庭,中庭與廳堂形成全組建築的核心,同時分別圍出三個小天井,院內種植竹林作為建築體的屏障,具有「環抱護衛」的意義。

林氏家廟

位在義民廟往新埔街方向的路旁,一棟偌大的大宅院寫著「西河堂」,是林氏的家族祠堂;已有悠久歷史的祠堂,散發著一股肅穆的氣氛。內部的擺設極為純樸,並未掛滿書畫匾額,牆壁上卻寫著先人的事蹟,永遠保存下來,這種景象,在其他祠堂家廟難得一見。

范氏家廟

整座家廟建築平實無奇,連廂房都沒有,廟內色彩絕無大紅大紫,給人的感覺非常古樸厚重。范氏家廟是長方形的建築,除了正廳供奉列祖列宗的牌位外,香爐更是樸拙,襯出其年代遠超過其他宗廟,其特色為屋頂正脊中央,有個葫蘆飾物象徵吉祥,據說它可以迎祥納福,本地古老建築中難得一見。

武功堂

蘇宅武功堂座落於竹東鎮長春路,位於新竹到竹東的入口陸橋附近,為堂皇的三合院式古宅,左右有兩排護龍,埕外有兩道圍牆,氣派雄偉。古屋本身以及兩邊的護龍,畫棟雕樑之盡善盡美,以及磁片裝飾工藝的精采,都可令人大開眼界。

內灣風景區

此地氣候宜人,四周山陵圍繞,有油羅溪貫穿其中,「內灣垂釣」是新竹八大勝景之一。區內的廣濟宮、火車站、戲院、北角吊橋是充滿懷舊的景點。內灣風景區的首要遊憩重點為油羅溪,從公路俯視寬敞的河床、清澈的溪水、翠綠的林野,似人間仙境,溪床上橫懸著五座吊橋,因此內灣風光以吊橋名聞遐邇。內灣吊橋下的溪畔淺處可抓蝦、摸蟹;深處可游泳;沙灘處可烤肉、露營,是假日郊遊絕佳去處。至內灣亦可搭乘內灣支線小火車,來趟懷舊之旅。

飛鳳山

飛鳳山是九芎山的最高峰,因山形似飛鳳伸頸行將歛翼下降之勢而得名,山上遍植白梅、杜鵑和鳳凰花,山貌隨著時序轉換而有不同變化。山區內有雲谷寺、代勸堂、感應橋、新鳳池、蓮池等名勝,沿著綠蔭遮天的步道一一走訪,清風徐來,暑氣全消。飛鳳山上遍植的鳳凰木,夏日開花時節,處處殷紅,冬季梅花盛開,處處雪白,飛鳳探梅,自古以來即列新竹縣八大勝景之一。後山,縣府闢建的步道可登山、踏青、遠眺觀景。

天水堂

天水堂為北埔聚落內最大的居民建築,是開拓北埔的大功臣,首任總墾戶姜秀巒的故居,因姜氏的郡望堂號為天水郡,故名「天水堂」。以秀巒山為樂山,形勢穩定優美,為三合院格局,門樓為燕尾造型,且臺階有特大臺面,號稱全臺最優美門樓之一,內埕以石板鋪成,外埕則就地取材,以鵝卵石鋪成。

慈天宮

位於北埔聚落的中央,是大隘地區最具規模與最富麗堂皇的廟宇,是居民的信仰中心,也是地方人事集會議事之處、民俗活動的展演場所,而北埔的市街發展即是以慈天宮為主街的端點。主祀觀音菩薩,據說於睡虎穴上,其建築格局為「二殿二廊二橫屋」的雙堂屋,廟中的木雕與彩繪、水車堵上的交趾燒很有看頭,十分精采。內有清道光二十八年所立之對聯「慈航普渡眾生得登彼岸,天道廣祂祐祉庇護吾人」,還有懸掛清光緒二年的「志衡山河」匾等。

北埔老街

慈天宮正前方的北埔街,在清朝時稱為「上街」與「下街」,是當時北埔最熱鬧的商業中心,兩旁街屋為「大正式」牌樓建築,拱形紅磚的立面,溫潤色澤,頗為典雅。近年來,經拆除改建,僅剩廟前交接處附近還有三、四棟保留著舊時風貌。

北埔冷泉

位於北埔鄉外坪村,在中港溪水源之大坪溪中,為臺灣僅發現的兩座冷泉之一,沿途丘陵青翠,溪水清澈,景緻宜人。北埔冷泉有淡水冷泉以及鹹水冷泉兩處源頭是極為特殊的,具有殺菌作用,常泡可治療皮膚病,使皮膚細膩,而細小的氣泡按摩著毛細孔,讓人通體舒暢,是四季皆宜的健康活動。

糯米橋

糯米橋是先民用古老的方法所建造的百年老橋,整體造型及質感古樸而堅實,可引發思古幽情,橋下溪水碧綠清澈,常有垂釣者駐留其間,別有一番情趣。

峨眉湖

峨眉湖又名大埔水庫,位於峨眉與珊珠湖的人工水庫,坐落於湖光村,由峨眉延伸順著峨眉溪築欄而成。峨眉湖景致優美,青山綠水互相輝映,湖中有幾座小島,水鳥密布,楊柳搖曳,島與島之間有幾座吊橋,山川靈秀,有如蓬萊仙境,是峨眉鄉最娟秀的景點。隨時可見白鷺鷥,飛翔過水面,近水壩前的小島,更有萬隻白鷺鷥棲息,每到黃昏鷺鷥一群群飛回竹林棲息,竹林全是一點點的白點加上鷺鷥的鳴叫,是一奇特景觀

雪霸國家公園

雪霸國家公園為臺灣第五座國家公園,境內風景壯觀,以雪山山脈為主,包括雪山、大霸尖山、武陵四秀、劍山與大雪山等,屬於登山路線最多的國家公園。園區內蘊含許多全世界臺灣僅有的特有種動植物資源,如隸慕華鳳仙花、寬尾鳳蝶、臺灣木察樹、臺灣黑熊、臺灣鱒等。

賽夏族矮靈祭

「矮靈祭」一詞在賽夏族語中,稱「巴斯達隘」,當地的賽夏族人每兩年會舉辦一次矮靈祭,每十年就有一次大祭典,約於農曆10月15日前後舉行,除了表達對矮靈的敬畏,也祈求風調雨順。

新埔柿餅

新埔位處丘陵地,加上風強、雨少等氣候特性,正符合柿餅製作過程中所需的曝晒、風乾、脫水等要件,造就「柿餅飄香」的傳奇。其柿餅肉質細緻、甜而不膩,是柿餅首選。

內灣野薑花粽

是將野薑花的根莖磨成粉代替味精,加上山胡椒調味,加入香菇、瘦肉、客家蘿蔔乾等餡料與米拌抄,再以野薑花葉包裹、蒸熟。食用時不需添加醬料,具有野薑花獨特的辛香味。

北埔東方美人茶

又稱「膨風茶」或「白毫烏龍茶」,是以手工採摘被小綠葉蟬吸吮的一心二葉茶芽,並採傳統技術重度發酵而成,特色是沖泡後帶有蜂蜜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