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起源
約600~300萬年前,因受到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板塊相互擠壓,造成臺灣島浮出海面。臺灣地區範圍包括臺灣本島和離島,離島有:龜山島、釣魚臺列嶼、綠島、蘭嶼、琉球嶼、東沙群島、南沙群島、澎湖群島、金門列島以及馬祖列島。臺灣四面環海,總面積約36,000平方公里,南北縱長約395公里,東西寬度約144公里,環島海岸線長約1,140公里。臺灣海岸地形各有不同,北部主要為岩岸;西部主要為沙岸;南部是珊瑚礁海岸而東部多為斷層海岸,是少見的自然景觀。
早期居住在臺南安平的原住民稱當地為「臺窩灣」,之後從中國大陸跨海而來的移民用閩南語轉譯為「大員」、「臺員」等稱呼,到了17世紀末期,清朝設立臺灣府納入統治,「臺灣」成為正式的官方名稱。
臺灣城鄉分布的變化主要受到人口遷移與土地開發因素的影響,主要由南往北,從西部沿海平原往東部內陸與山區,由此逐漸形成許多城鄉。隨著社會型態改變,從農業逐漸轉變為工商業及服務業,人口與產業向都市集中,形成「都市化」現象。都市地區就業機會較多也提供較便利的生活機能,例如:醫學中心方便居民就醫;體育場、藝文中心等休閒活動場所,提供民眾更多的活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