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臺灣本島東部,東瀕太平洋,西、南方以中央山脈和高雄市、屏東縣相隔,北以海岸山脈為界與花蓮縣為鄰。
約 3515.3 平方公里
處於菲律賓板塊和歐亞大陸板塊交接處,有高山、縱谷、平原、三角洲、盆地及火山島等地形。發源於中央山脈的卑南溪是境內最長的河川,為灌溉用水主要來源。
全縣位於北回歸線以南,全年雨量充沛,屬熱帶氣候。
約 (108年2月),人口密度以臺東市最高,海端鄉最低,境內原住民約占總人口數的三分之一。
蝴蝶蘭,為蘭科蝴蝶蘭屬,分布在熱帶到亞熱帶地區,全世界約有 50 餘種原生種蝴蝶蘭,臺灣蝴蝶蘭原產地在蘭嶼、臺東大武到恆春半島一帶,尤其是蘭嶼。目前臺東縣栽培蝴蝶蘭技術最為發達與普遍,臺東縣也選擇蝴蝶蘭為縣花。
臺東古稱崇爻,又名卑南覓,因位於臺灣群山之後,亦稱後山,為山胞居住之地,至清康熙時,始納入版籍。
臺東在咸豐以前,禁止漢人出入,咸豐以後,始有大規模移民至臺東,從事開墾,清廷此時設卑南廳治。光緒十三年建省後,卑南廳升格為臺東直隸州。
日本領臺後,將臺東直隸州改為臺東支廳,隸屬臺南縣,後又改為臺東出張所,仍隸屬臺南民政支部。光緒二十三年,成立臺東廳,宣統以後,臺東廳的轄境,已有今日的海端、池上、長濱,三鄉以南的地區。光復後,改為臺東縣。
建廟原由來自清光緒年間媽祖顯靈協助平亂的事蹟,其所在地亦是臺東市拓墾的起源地,是臺東縣民重要的信仰中心。
位於富岡漁港港區北岸,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的最南端。地貌以蕈狀岩、蜂窩岩、豆腐岩等奇岩怪石著名,而有「小野柳」之稱。
臺灣鐵路管理局闢建卑南車站時,在當地挖掘出藏有大量史前文物的卑南文化遺址,為搶救該遺址而設立博物館。目前有臺灣自然史、臺灣史前史、臺灣南島民族等展示區。
原為一處岬角,受風化及海水沖蝕,岬角頸部斷裂而成為離岸島,相傳曾有「八仙」中的三位仙人登臨此處休憩而得名。連接離島的八拱跨海步橋造型奇特,是東海岸著名的觀光地標。
位於關山火車站後方,園區內有動態親水區及靜態生態區,公園附近為環鎮自行車道起訖點。關山鎮以親水公園及環鎮車道贏得首屆內政部營建署的魅力城鄉大獎。
原位於海平面下方,在地殼抬升過程中受海水侵蝕而形成海蝕洞穴。除擁有獨特的海蝕洞景觀,亦是臺灣目前發現最古老的史前遺址所在。
伯朗大道正式的名稱為錦新三號道路;因拍攝了伯朗咖啡廣告而廣受歡迎,被暱稱為「伯朗大道」。之後金城武代言的長榮航空廣告亦來此取景,再度被注目。
鹿野高臺突出於花東縱谷平原上,可從高空鳥瞰縱谷大地的河川風光和綠野平疇。由於高台與平原地面落差大,氣流適中,現已成為臺灣主要的飛行傘運動場地之一。
初鹿牧場是位於臺東縣卑南鄉境內的一座乳牛牧場,也是全臺唯一的坡地牧場。初鹿牧場從事森林浴、滾草、餵食黑白相間的荷蘭種乳牛等觀光活動,以出產新鮮、香醇的初鹿鮮奶聞名。原由土地銀行經營,後招標民營。
沿著知本溪共有三處溫泉出露點,溫泉飯店多集中在溫泉橋附近。早在日治時期,知本地區即被開發成溫泉區,以泡湯及森林浴為主,是臺東地區重要的觀光資源,更是早期聞名中外的臺灣八景之一。
多良火車站原為臺鐵招呼站,因業務清淡自民國95年10月正式裁撤。因站址原為山坡地,南迴鐵路工程處特別將車站以高架設計,一樓為候車室與售票處,二樓為月臺,月臺上的紅色欄杆為明顯特色,站在此處可鳥瞰太平洋,被譽為全臺灣最美的車站,吸引許多鐵道迷前來朝聖。
綠島原名火燒島,屬於火山島,目前島上的火山活動已停止,僅在東南角海邊上有後火山活動徵召的溫泉,稱為旭溫泉或朝日溫泉。
臺東元宵節遊行活動中最為知名與刺激的,就是俗稱的「炮炸寒單爺」,與平溪天燈、鹽水烽炮齊名,是臺灣元宵節三大節慶活動之一,有「北天燈、南烽炮、東寒單」的稱呼。
布農族以小米為主要農作,生活祭儀,也多與小米息息相關,一年當中,小米經過播種、除草、收割到入倉,有許多禁忌,也因此孕育了豐富的文化意涵。小米豐收祭,舉行時期約為六、七月,首先由巫師為全村病患去邪,並釀小米酒,收割前,祭師帶領未犯忌者,至小米田祭拜,感謝上蒼賜予,祈求來年豐收,收割返家後,全村殺豬暢飲聯歡,慶祝順利收成。
臺東縣魯凱族群,多居住於卑南鄉東興村,也是東臺灣唯一的魯凱族生活區。每年約七、八月中,舉行「收穫祭」,感謝神明賜予豐盛的食物與飲水,青少年此時則進行馬拉松路跑,並接受部落長老及頭目,用俗稱「咬人狗」之植物鞭打後,晉升成為真正的魯凱族青年。
祭典舉行時,全社集合於會所廣場,歌舞歡騰,飲酒同樂,通宵達旦而無倦意。在數日連續不斷的歡樂中,盪秋千和刺球活動,無疑是祭典中最熱鬧的節目了。未婚男子藉此機會,邀請欣賞的女孩去盪秋千,並由男子來拉曳,待要下秋千時,女孩則背抱入男子懷中,這是魯凱族男女青年,最羅曼蒂克的活動了。
「船祭」是達悟族所謂的「新船下水典禮」。新船下水前,要舉辦隆重的儀式,求海神保祐漁撈作業順利及漁獲豐富。新船下水是達悟族的首要盛事,祭典舉行時,男子穿丁字褲、橫紋衣、手持長槍、頭戴銀帽,盛裝打扮參加。緊接著是驅邪儀式,以揮拳舞身來驅趕惡靈,所有船員坐在自己的新船位子,向船靈祈禱,全村男子的吟唱韻律湧向新船,最後,緩緩將新船拋舉入海,直到新船下水且平安試航後,才大功告成。
二月底至六月初「飛魚祭」是達悟族在每年三到六月的飛魚汛期,捕飛魚之前舉行的祭典,以求捕魚時能有好運勢。「飛魚祭」共分十三次舉行,是由「飛魚祈禱祭」揭開序幕。每年定期的飛魚祭,是以相當傳統的方式進行,男子均穿著丁字褲,頭戴銀盔,祭典的過程隆重而壯觀。第一次約在舊曆年後,稱「飛魚祈禱祭」,黎明時,所有的船在海灘集合。男子頭戴銀帽,年長者手持短刀,高聲頌唱祭詞,船員們在領祭船主的帶領下,用銀盔、水瓢、手勢等來招呼飛魚,祈求神的保佑和飛魚的豐收。結束後,每艘船殺一隻雞,將血用食指點在卵石上,表示收穫的魚將和石頭一樣長久。最後一次是慶祝飛魚每一豐收和魚季結束,女子不能參加,只能遠觀。